土地伦理学视野中的新农村建设.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土地伦理学视野中的新农村建设:“新桃源”陷阱与出路 作者:俞孔坚 引言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路线是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念的体现,本文作者完全理解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重要意义,完全赞成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也完全赞成建设新农村规划的技术路线:即保证场地生态、历史、文化和民俗传承的充满活力的和谐新农村。   祸兮福兮,同样美好的愿望和目标,在不同的视野下会有完全不同的景象,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挑战和机遇,并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策略和具体措施,结果也将完全不同。经济学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作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机遇和策略,因此加大资金投入、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产业化工程等等,被视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社会学家把新农村建设当作缩小城乡差别、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和建立公平、民主社会的机遇,因此呼吁乡村体制改革、建立农民为主体的地方组织、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建设者则籍此以推进乡村的城市化建设、以村镇整治为重点,将城市设施扩展到农村,因此便派大量城市规划师和工程师,带着打破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的豪迈与激情,把一个个美丽的蓝图强加给广大乡村,大到土地利用规划和山河整治,小到农民房的设计,等等。各种视角的讨论可谓多如牛毛,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从村镇物质空间规划建设的角度来讨论新农村建设是本文所关注的重点,这方面的论述,许多领导和学者也不乏高屋建瓴的指示和见地(仇保兴,2005,2006;汪光焘,2004,2005;李兵弟,2006;陈刚,2006)。本文则主要从土地伦理学的视野,来认识和预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野的起始点仍然在物质空间层面上,即新农村城市化建设,但所延展的思考则涉及新农村建设命题的一些本质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华大地上的一个文明进程,而文明“决不是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通过奴役一片持续、稳定不变的土地来实现的。文明是一种人与人、人与其它动物、植物和土壤相谐共生的状态,而这种状态随时可能因任何一个共生方的退出而终止”(Leopold,1933)。五千年古老的中国土地上,每一个乡村都是人与土地生命的共生体,高效而脆弱,任何干扰与改变都将给这种漫长时间进程中形成的、暂时的和谐共生状态带来严峻的考验。远的不说,中国近五十年来以大地景观改造为手段的运动多多少少被烙上新农村建设的烙印,诸如合作化、人民公社、农业学大寨、大地园田化等等,它们所描绘的图景曾经是何等美妙,但给大地生态和乡土文化遗产带来的破坏,给国土生态可持续性带来的危害,以及给草根信仰体系带来的破坏,都令那些经历过的人们唏嘘不已,都曾对文明的进程带来事与愿违的阻碍。   一、认识“桃花源”遗产:土地伦理学视野下的中国乡村   东晋时代的陶渊明曾描绘过一个“桃花源”理想景观,这里有夹岸桃花落英缤纷的美景,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丰饶,有须发童颜的健康和谐,有以酒相邀、不忌内外的邻里关系和友善社会,有只知有秦不知有汉的仁政理想。“桃花源”便是中国农业时代的理想农村,包含了和谐社会与和谐人地关系的双重理想。千百年来,正是这样的理想,指引着世代先民造地开田、引水灌溉、和睦乡里。在与自然及人类自身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经历过无数成功和失败,用生命换得与自然和谐之道、与社会和谐之道。当今的广大中国乡村,有的已然如“桃花源”的丰饶、安逸与美丽,有的则在通往“桃花源”的途中,有的则曾是“桃花源”而今却在衰败之中,有的则穷山恶水、远离桃源并永远不可能成为桃源。但无论如何,它们都使中国大地充满了关于天地—人—神和谐共生的遗产与故事,使中同大地充满灵秀与精神。   约4000多年前,在中国的黄河岸边,一起包括山洪在内的大规模群发性灾害事件,掩埋了整个利落,留下了一堆惨烈的尸骨(夏正楷、杨小燕,2003)。一位妇女怀中抱着幼子,在她被掩埋的那一刻,双膝跪地,仰天呼号,祈求神的降临。这神灵不是别的,正是大禹,他“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陂九泽,度九山。令益子众庶稻,可种卑湿。”他懂得如何与洪水为友,如何为人民选择安居之所,在合适的地方造田开垦,护理土地。也正因为如此,大禹被拥戴为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位君主,堪称规划华夏大地景观之大神。也有因治一方之水土有功的而被奉为地方之神者,如修都扛堰的李冰父子,他们懂得与神为约,“深掏滩,浅作堰;”更有遍布大小城镇和乡里的地理术士们,他们“仰观天象,附察地形,”为茫茫众生卜居辩穴,附之山川林木以玄武、朱雀、青龙、白虎诸神。也正因为如此,遍中国大地,

文档评论(0)

zhuliyan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