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齐城左戈铭补考
张俊成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山东 曲阜 273165)
【关键词】:齐城左戈;冶尹;工师
【摘 要】:齐城左戈“左”意为左武库;“”当为“冶”字,为“冶尹”的省称;“洧”字为人名。齐城左戈年代当定在战国中晚期为宜。
《文物》2000年第10期孙敬明先生刊文介绍了1996年潍坊市东南丧犊故城遗址出土的一件铜戈[1]孙敬明:《齐城左戈及相关问题》,《文物》2000年10期。下文引自孙说皆出此文,不另行注出。,孙先生对此戈的器形、铭文、年代等问题进行了精深地考证,为进一步研究该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在孙文的基础上对此戈铭文及相关问题略作补正。此戈内尾部穿下铸两行七字铭文:
[1]孙敬明:《齐城左戈及相关问题》,《文物》2000年10期。下文引自孙说皆出此文,不另行注出。
齐城,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禽庞涓》中多次提到此地,一般认为是齐都临淄,临淄故称齐城。《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青州临菑县也,即古临菑地也。一名齐城,古营丘之地,所封齐之都也。”《水经·淄水注》:“城对天齐渊,故城有齐城之称。”《一统志》云:“临淄故城在临淄县北八里,亦曰齐城。”《史记·齐太公世家》载齐献公元年(前859年)“徙薄姑都”而“治临淄”,至前221年秦灭齐前临淄一直是齐国国都,是齐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此地已经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2]
[2]a.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山东淄博齐故城试掘简报》,《考古》1961年6期;b.群力:《临淄齐国故城勘探纪要》,《文物》1972年5期。
“左”字兵器铭文中习见,此外还有“右”字,关于其性质,学术界意见不一。黄盛璋先生据“齐城右造车戈”,认为左右,表造器的官府与作坊分为左、右,齐城设左、右造车,既造铜器,也造铁器,下设有冶,包括车马器,也有兵器。“左造”有可能是“左造车”之简。左、右造车实际为战争器械制造厂。地方上也仿此制,设有左、右两兵器制造厂,简称左右,乃左、右工之略称。[3]黄盛璋:《燕、齐兵器研究》,《古文字研究》第19辑,中华书局,1992年,第33页。李学勤先生认为兵器这类“某地左(右)”的左、右、内右、徒等都是指军队编制。[4]李学勤:《却氏左戈小考》,《缀古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30—132页。何琳仪先生认为“左”、“右”应是“左戈”、“右戈”或“左戟”、“右戟”的省简形式[5]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90页。。董珊先生则认为“左”、“右”应是“某地左(右)库”的省称。[6]董珊:《战国题铭与工官制度》,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6月,第194页6]孙敬明先生同于董珊先生之说,认为左、右是“左库”、“右库”或“左冶”或“右冶
[3]黄盛璋:《燕、齐兵器研究》,《古文字研究》第19辑,中华书局,1992年,第33页。
[4]李学勤:《却氏左戈小考》,《缀古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30—132页。
[5]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90页。
[6]董珊:《战国题铭与工官制度》,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6月,第194页
[7]黄盛璋:《试论三晋兵器的国别和年代及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74年1期。
冶,形作,三晋[8]下田诚先生对三晋兵器中的“冶”字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讨论,制定了三晋兵器“冶”字表。参见《再论三晋“冶”字》,《古文字研究》第27辑,中华书局。2008年。、赵、燕、楚兵器铭文中皆见,隶定为“”。郭沫若先生认为“殆职官名”[9]郭沫若:《楚王酓鼎》,《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郭沫若全集 》第七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72页。,但未释何字。杨树达先生释为侃,疑侃当读为錬或炼字[11]杨树达:《楚王酓鼎跋》,《积微居金文说》(增订本),中华书局,1997年,第128页。。朱德熙先生释为刚,言“刚币当读为工师,刚工双声,并属见纽。工东部,刚阳部,东阳二部通转是古代楚方言的特征”[12]朱德熙:《寿县出土楚器铭文研究》,《历史研究》1954年1期。。李学勤先生释为冶,言“ ,其实是‘冶’字。战国题铭中的‘冶’,最繁的形态是从‘人’、‘火’、
[8]下田诚先生对三晋兵器中的“冶”字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讨论,制定了三晋兵器“冶”字表。参见《再论三晋“冶”字》,《古文字研究》第27辑,中华书局。2008年。
[9]郭沫若:《楚王酓鼎》,《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郭沫若全集 》第七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72页。
[11]杨树达:《楚王酓鼎跋》,《积微居金文说》(增订本),中华书局,1997年,第128页。
[12]朱德熙:《寿县出土楚器铭文研究》,《历史研究》1954年1期。
[13]李学勤:《战国题铭概述(下)》,《文物》1959年第9期。
[14]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