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思想战线 2017年第1期 第43卷 №1,2017 Vol43
主观选择与现实约制:
网民意见表达的行动剧目成因研究
张 悦①
摘 要: 政治学行动剧目的相关理论, 可被借鉴到传播领域分析解释中国网民的网络
意见表达行为。 尤其在涉及案件审判的网络舆情事件中, 相关的网络舆论会遵从一定的行
动剧目。 常见的三种行动剧目有议题调动、 情绪消费和寻求意见领袖支持, 均是在现实约
制之下、 网民主观选择的结果。 查尔斯 ·蒂利的行动剧目成因研究依然具有解释力度, 在
技术赋权情境下的中国社会, 行动剧目的形成受到三个维度的合力, 既有行动经验、 国家
制约与容许的影响, 也享受到技术赋权带来的政治机会结构扩展。
关键词: 行动剧目; 网络舆论; 案件审判; 意见表达; 成因研究
- - -
中图分类号: C9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778X (2017) 01 0124 08
网络舆论是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关照社会现实最热门的话题, 其在中国传统政治生态中拓展
了一隅公众表达的空间, 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生活乃至国家政治、 司法图景。 近几年来, 随着
公众对舆论力量的自我感知增强以及政治参与意识的逐渐成熟, 中国网络舆论正经历着从众声喧
哗到工具化使用的转变。 在舆情事件中多见公众对互联网络更为理性化和更带目的性的使用, 尤
其在利益牵涉大的司法领域, 大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刑事案件, 小到地方民事案件, 事关审判的
网络舆情中, 均可见网民在意见表达时采用固定的手法。 这些固定的手法也即行动剧目, 其成为
决定网络舆情走向及舆论动员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甚至对审判结果产生压力。 利用查尔斯 ·蒂
- -
利 (CharlesTilly) 关于行动剧目生成三要素基础理论并结合中国实际, 可尝试从经验 国家 技
术的三维视角出发, 解释中国涉及案件审判的舆情行动剧目成因。
一、 网络行动剧目及其形成
行动剧目 (repertoire) 是政治学的概念, 国内也有学者翻译为 “形式库” “台本”, 常与
contention连用, 也称为 “抗争剧目”, 美国社会运动理论巨擘查尔斯 ·蒂利 (Charles Tilly) 最
早为抗争剧目作如下定义: “经过学习、 分享和深思熟虑的选择后付之于行动的一套有限的例行
①
程序。” 此概念后经学者们的不断丰富, 行动剧目被用作描述公众在政治诉求表达过程中采纳
的一套行动, 如静坐、 请愿、 集会、 示威等。 外国学者将行动剧目作为一种解释框架用于分析各
②
种非暴力抗争性行动, Smithey将行动剧目定义为一系列的行动策略, Williams发现在社会运动
③
中, 活动者会采用带有象征性的剧目, 使公众认同集体行动的合法性。 Taylor 和Van Dyke 在其
①基金项目: 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 “网民意见表达新趋势研究” 阶段性成果; 四川大学
引进人才科研启动经费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 (YJ201622)
作者简介: 张 悦, 四川大学新闻学院副研究员 (四川 成都, 610065)。
①CTilly, Popular Contention in Great Britain, 1758 ~ 1834,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42.
②LSmithey, “Social Movement Strategy, Tactics, and Collective Identity”, Sociology Compass, vol3, no4, 2009,
pp658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