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常识读后感书评
01
《常识》的字号有点小,翻开的第一天恰好有点头晕,而这本软塌塌的书几乎让我反胃了。第二天我立刻爱上了这本书。道长呈现出与一千零一夜里温文尔雅不同的模样,完全就是一副知识分子以笔为刀割政府和社会伤疤的慷慨激昂模样。
知识分子捍卫独立人格的故事当然比书香门第婚丧嫁娶更加好看,后者年年岁岁都在发生,才子佳人的故事数不胜数,前者却要赶上政治风波,还要有敢写出来的勇气,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毕竟“学而优则仕”是我国读书人一贯的“优良传统”,读书做官相结合的制度至今未死。
特别是当你一遍摊着政治生活一边看梁文道写“毕业典礼有人闹事是校风开放的证据”时,你会仿佛隐约有点明白《洗澡》里为何大多数人敢怒不敢言。
我当然有点不满道长种种自称香港人的优越感,但他确实是在写关于中国大陆的时评,在北京做着科普性质的读书节目(1001)。大陆的钱好赚固然是一个理由,他身为一个“未经训练”(至少十年前是)的香港人,是否也是知识分子独立人格与良心的体现呢?
时评时评,评的是“时事”,是具有时效性的热点话题。而《常识》里的时评大多写于2006~2008年,十年前的观点古今看来尚未过时,十年前的问题到今天仍旧悬而未决,有多少故技重施,有多少轮番上演,甚至于愈演愈烈,那些老生常谈的问题谈了十年,还将继续被谈下去。
普通民众聊起这些问题像聊起核心价值观一样熟练,甚至已经成为某种“常识”。
异见一直存在,不满一直存在,只是层层的美化与包装令我们看不到事件的本来面目。桀骜的学生一直都有,但今天我们害怕的东西太多了。
一年之后我们将拥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那之后请珍惜并行使这样权利,别忘了我们是群众喉舌;十年之后我们中会有人在政府工作,别忘了你们是政府镜鉴。
特别喜欢道长的这一句话:“政府不是小孩,它不需要掌声呵护,而批判与质疑却是评论者的天职。”
为何我手中的笔直指我的国家中那些灰暗晦冥的角落?因为我忠党爱国,我在为人民服务。
02
常识,英文中对应的表述为“common sense”,维基百科上详细地解释了它的两层内涵,其一是普通知识的获得是基本感官知觉实践与理性思维的协作;其二是人与人及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大多数人都希望自然地分享的一种基本知识。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里如是说:“凡欲固结吾国之人心,纠合吾国之民力者,不可不熟习此书。而遍传之于国人,使成为一普通之常识。”这段话涉及了身份限制和时限两个问题。“国人”即同在一国受到相同文化体系熏染的人,此外必须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国人”,比如在地方割据、军阀混战的时期,换做政权稳固、百姓安乐的年代,谁又会去想“建国”呢?可见在不同地域、文化和时代,不同个体的拥有的“常识”未必相同。
有意思的是梁文道先生的这本《常识》是时事评论的汇总整理。时事社会评论讲究实效,是对“当时”发生的事件的一种介入的评述,它的寿命取决于被人遗忘的速度。那么当时过境迁了以后读这些汇编的时评有什么意义呢?作者在自序里写道“只有一种情况能使时事评论不朽,那就是你说的那些事老是重复出现如果时事评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现实,那么现实的屹立不变就是对它最大的嘲讽了”,因此也带有些“江山不幸诗家幸”的味道。这本书第一次出版是在2009年,然而在多年以后书中谈到的“大民族主义”仍在肆虐,环境问题、食品问题依然威胁着公众的健康,“当代”的中国还未成为“过去”,“一连串看似浅白自然,不得不如此的lsquo;常识rsquo;”还未过时。
如果以页数来对这本书的整体结构进行划分,大概三分之二的文字集中在上篇“理解当代中国的七十张关键切片”上。这里使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人体切片”,又说“如管中窥豹,亦可观全体经络的气脉动向”。这个“气脉动向”指的是什么呢?
比如“民族主义”。作者谈论了两种“民族主义”,一是“雪耻型民族主义”,“源自一连串的lsquo;国耻rsquo;和创伤记忆而塑造出的lsquo;中国一定要强大rsquo;的民族凝聚驱动力”,另一种“现代民族主义”是指“无限扩大国家的范围和能力,把个别的东西和意见迅速地无限上纲成玄而又玄的lsquo;国家rsquo;或者lsquo;民族rsquo;的代表”。这两种情绪彼此联系,均带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创伤记忆。自鸦片战争爆发至抗战时期,百年之间江山沦陷,百姓流离,民不聊生,为近代中国外患史上的惨痛经历。当消散不去的创伤经验犹如“受伤的童年记忆阴影般缠绕”而得不到正确的疏导时,一旦受到了某种暗示或者刺激,社会则难免不会脱离理性的轨迹。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 勒庞深入研究了集体心理,他在著作《乌合之众》中指出,群体的普遍特征是受无意识因素的支配,且极易受人暗示并被极端感情所打动。因此“反美”、“反日”、“反法”、“反韩”运动之风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