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如东中医院.ppt
1 、过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不宜针刺;年老体弱者针刺应尽量采取卧位,取宜穴少,手宜法轻。 2 、怀孕妇女针刺不宜过猛,腹部、腰骶部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禁止针灸。 3 、小儿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针。婴幼儿囟门部及风府、哑门穴等禁针。 4 、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或常有自发性出血,损伤后不易止血者,不宜针刺。 5、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不予针刺。 6 、眼区、胸背、肾区、项部,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的腹部,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针刺时应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误伤重要脏器。 7 、针刺对某些病症确实有极好的疗效,但并非万能,特别是一些急重病的治疗,应根据情况及时采用综合治疗,才能更有利于病人,也可充分发挥针灸的作用。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这是可以避免的,医者应该注意防止。 原因: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而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发生此现象。 症状: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一、晕针 滞针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感觉剧痛的现象。 原因:患者精神紧张,当针刺入腧穴后,病人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行针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以致肌肉组织缠绕针体而成滞针。若留针时间过长,有时也可出现滞针。 现象: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病人痛不可忍。 二、滞针 三、弯针 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称为弯针。 原因:医生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以致针尖碰到坚硬的组织器官或病人在针刺或留针时移动体位,或因针柄受到某种外力压迫、碰击等,均可造成弯针。 现象:针柄改变了进针或刺入留针时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感到疼痛。 四、断针 断针又称折针,是指针体折断在人体内。若能术前做好针具的检查和施术时加以应有的注意,是可以避免的。 原因: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进针前失于检查;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肌肉猛烈收缩;留针时患者随意变更体位,或弯针、滞针未能进行及时正确处理等,均可造成断针。 现象:行针时或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其断端部分针身尚露于皮肤外,或断端全部没入皮肤之下。 五、血肿 血肿是指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肿痛。 原因: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刺伤血管所致。 现象: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继则皮肤呈现青紫色。 灸法的种类 艾炷灸:(1)直接灸 · (2)间接灸 艾条灸:(1)温和灸 · (2)雀啄灸 · · (3)回旋灸 温针灸 灸法的注意事项 施灸的先后顺序 临床上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阳部,后灸阴部,壮数是先少而后多,艾炷是先小而后大。但在特殊情况下,则可酌情而施。如脱肛时,即可先灸长强以收肛,后灸百会以举陷。因此,不可过于拘泥。 灸后的处理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无需处理。如因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摖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的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或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抽出水液,并以纱布包敷。如用化脓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要注意适当休息,加强营养,保持局部清洁,并可用敷料保护灸疮,以防污染,待其自然愈合。如处理不当,灸疮脓液呈黄绿色或有渗血现象者,可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涂敷。 常用针灸保健穴位 1、百会 属督脉经穴 ? ??? 取穴:在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 作用:本穴具有比较明显的双向调节,既可预防高血压, 又能防止血压过低引起休克。以及治疗脱肛、泄泻。 ?? ?2、中脘 属任脉经穴 ?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上4寸。使病人仰卧,在胸骨剑突至脐 心连线中点取之。 ? ??? 作用:能调节脾胃功能、增强食欲。为传统的防病健身穴。治疗胃 脘疼痛、黄疸、呃逆、虚劳、失眠、惊悸、产后血晕等。 ? ??? 3、大椎 属任脉经穴 ? ?? 取穴: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取穴。俯首时,当项后隆起最 高处下缘凹陷中为该穴。 ? ???作用:主要用于预防各类急性传染病、对预防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