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讲 审美心理描述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怎么“溅”泪,鸟怎么“惊”心,只能意会,难以言传。 * 一、古代对审美心理的认识 儒家的观念 “秩序”即“礼”与“中和”、“中庸”即“和” 老庄道家的庄子: 1.认为审美是澄怀忘我状态中达到的快乐。 生理快乐只能使身体得到满足,是世俗人用尽心机孜孜以求的快乐,对他们来说“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庄子·至乐》)但实际上这种避苦趋乐,使人们并不能得到快乐,因为在现实中,人们的那些欲望并不能得到满足,得不到满足便苦恼,因此世俗之人多半是在痛苦中度生,怎么才能摆脱这种苦恼? 庄子认为应该达到清心寡欲的无为,无我境界。 庄子称自己的悟道过程是“心斋”,他描述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1)“心斋”《庄子·人世间》中说:“虚者,心斋也”。 (气不能听,也不能与外界接触,无声无虑,所以是虚的。虚就能接纳万物。) (你如果能心志纯一,排除一切杂念,不是用耳朵听而是用心听,甚至不用心去听,而排除一切意识,用空虚的境界去感觉,别的声音对耳朵都不去听(止,不动),心也不与外物感应,而只守空虚)(符,接合) (2)“坐忘”《庄子·大宗师》中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离形”、“堕肢体”,就是从形体中解脱,从人的生理欲望中解脱出来。 “去知”、“黜聪明”,就是从人的各种是非得失的计较中解脱出来,从利害观念中解脱出来,达到“无己”、“无功”、“无名”,“外天下”、“外物”、“外生” 得到一种“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庄子企望人们能达到一种“至乐”之境,即“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道第十三》) 这种境界就使人感到自己与天地宇宙同在,人的心与宇宙的心相通,脉搏与宇宙的节奏一同跳动,他的精神和肉体与宇宙达到浑然一体。 柏拉图:“一个人如果受到尘世欲望的污染,如果他象畜牲一样纵情任欲,违背天理,既没有忌惮,也不顾羞耻”,就永远也得不到美感。 美感同生理欲望的满足无关,只有那种“象一个鸟儿一样,昂首高处凝望,把下界一切置之度外”,才能感受到美感的“同化”能力,对美的感受是一种反朴归真的结果。 柏拉图也认为:“每个人的灵魂,天然地观照过永恒真实界。” 人失掉自我只是因为“下地后不幸习染尘世罪恶而忘掉上界伟大景象。” 2.庄子认为美是无形的充满天地的。 美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道”, 这个道“视手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 (《庄子·天地篇》) 此处加音乐《夕阳箫鼓》 道本来就是没有形状,没有声音的,所以昏昏暗暗看也看不到,听也听不到。 但只要是领悟天道的人,就可以在昏暗之中有所发觉,看到光明的境界; 在无声之中听到一种与万籁十分协调的声音。 当一个人的一切都和自然万物浑然一体的时候,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便成为最为充实的生活。而世俗的人不能得到这种乐趣,是因为他常为世俗所累。 西方的毕达哥拉斯有此同感。他把那种能获取审美快乐的人称为“旁观者”。 他说:“生活就象是一切体育竞赛,有些人充当角力士,还有些人成为调停者,而最好的位置却是旁观者”。 3.夏夫兹博里的“无关功利性” 非功利,并不是对观看的物体不感兴趣,而是不考虑它在现实中对我的用处,既不想占有它,又不想使用它、制造它,而是集中注意于对它的外观的沉思和欣赏。 耶洛姆·斯多尼兹曾论述道:“夏夫兹博里的‘无功利性’概念的提出,是使审美经验成为一种独特的经验的开端,是现代美学发展的关键的一步。” 哈罗尔德·奥斯本认为,夏夫兹博里所提出的,不仅仅是一种新的理论,而是发现了心灵中的一块新大陆,或者说,发现了“自我意识”中的一块崭新的领域。 这种旁观者的态度也就是庄子的“无为”,从功名利禄的竞争场中引退,不带世俗眼光去观看人生与自然,才能获得最全面、最生动、最美丽、最壮观的景象,得到极高的审美感受。 叔本华在其代表作《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又译为《意欲与理式的世界》,解释说:意欲起于需求,需求则由于缺乏,缺乏即痛苦,因此意欲与痛苦总是相继产生,这种为意欲活动服务的感官是无法得到满足的。 如果只观照事物自身,把全部知觉注意力只指向知觉对象,使全部意识沉没于眼前的风景、树木、山岭或房屋,作恬静的观照,使自己消溶在这些事物中,自己就不再是一个个别的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师大附中三模试题思想品德与历史合卷.doc
- 诗歌分类鉴赏之山水田园诗.ppt
- 诗歌复习专题.ppt
- 诗歌趣味练习答案.doc
- 施工安全技术管理安全生产管理手册.doc
- 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资料目录.doc
- 施工企业的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doc
- 十大时间管理技巧和秘诀.doc
- 十堰市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视导方案.doc
- 石岐中心小学5年级第一学期第九册语文期末试卷.doc
- 2023年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中考生物二模试卷+答案解析.pdf
- 2023年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运河中学中考生物二模试卷+答案解析.pdf
- 2023年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中考冲刺数学模拟预测卷+答案解析.pdf
- 2023年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田家炳中学中考数学四模试卷+答案解析.pdf
- 2023年江西省吉安市中考物理模拟试卷(一)+答案解析.pdf
- 2023年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九年级(下)中考三模数学试卷+答案解析.pdf
- 2023年江苏省苏州市高新二中中考数学二模试卷+答案解析.pdf
- 2023年江苏省南通市九年级数学中考复习模拟卷+答案解析.pdf
- 2023年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九年级数学模拟卷+答案解析.pdf
- 2023年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外国语学校中考数学一调试卷+答案解析.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