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部及其现代行政机构的产生和发展 王 兢 本课主要内容 一 晚清学部组织的确立 二 民初教部组织的改定 三 党治后大学院制的尝试 四 五院制下的教部组织 一 晚清学部组织的确立 1 背景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行政机构——学部的产生一个艰难的过程。 甲午战争前后,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曾三次建立建议清政府设立学部以推广新式教育;维新期间,何启,梁启超,康有为等人先后提出设学部的不同方案,这些建议受到礼部,翰林院等既得利益集团和因循守旧者的阻挠,未被清廷采纳。 其间,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变革的唯一成果就是创办京师大学堂,作为监管全国新式学堂的最高行政机构。略仿国子监之例,设管学大臣,总教习各一员。这是清末新式高等教育行政机构的萌芽。 科举制度废除后,对教育行政体制改革产生关键性影响。首先随着新学制的广泛实施和学堂,学生数量的激增,加强学务管理迫在眉睫。这成为创立新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强大动力。其次,就旧教育行政机构而言,科举既停,其原有的科举考试管理职能将随之萎缩,由此从根本上动摇了礼部和国子监赖以生存的基础,为新的教育行政体制的创立扫除障碍。再次,随之而来的旧的教育管理经费转化,直接为新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的运作提供重要保证。 2 学部组织的确立 在以上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央教育行政体制改革步伐加快。 1905年10月12日,山西学政宝熙凑请速设学部,裁并礼部及国子监。此后,顺天学政陈宝忠奏设文部等纷纷要求设立学部,将翰林院并入。经政务处和学务大臣核议各折,同意将国子监并入学部,而礼部翰林院保持不变。1905年12月6日,清政府设立学部,任命荣庆为学部尚书,熙瑛,严修署理学部左右侍郎,并将国子监归并为学部。清朝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正式成立。1906年4月,学部会同政务处奏准裁撤各省学政,设直省提学使;6月,奏定本部管制,各省学务官制。学部位列中央11部之一,各省提学使司也责重位尊。 3 学部组织 学部组织大致可分一政务;二,管部;三,立法;四,事务;五,视察;六,咨议;七,其他附属机关。 尚书一员,侍郎二员,都是政务官,近似现在的教育部部长和政务次长。左丞右丞各一员,秩正三品,是管部的事务官,近似现在的常任次长。左右参议各一员,秩正四品;其下设参事四员,秩正五品,近似现在的参事。事务机关是部中主要办事部分,分五司,总务司,专门司,普通司,实业司,会计司,每司设郎中一员,近似现在的司长。各司又分科执掌部务,每科设员外郎一人或者多人,近似现在的科长,其下主事一人或多人,近似现在的科员。 补充图 教务科 教育科 专门司 庶务科 实业司 庶务科 师范科 度之科 中学科 会计司建筑科 普通司 小学科 审计科 总务司 机要科 案牍科 4 立学部定官制 1905年11月政务处议复宝熙奏折并奏请特设学部,规定了学部成立的日程,提出了以下的指导原则: 1确定设学部的宗旨——中体西用 2调整原有中央行政机构,主要指裁撤国子监和礼部。 3划定学部经费来源——各省岁科两考的棚费分提数成作为学部常年经费;将礼部,国子监经费并入;学部自行设法添筹。 这些意见,学部成立后一一落实。 学部其间,先后提出过两套官制方案,学部官制是学部机构设置与职能划分的基本大法,它确定了学部作为统领全国学务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的基本职能,各司,局,厅,科,所的设立,职司专门,权限分明,有利于各级各类教育的统筹规划,分类管理和协调发展。学部官制以日本为楷模,又兼顾中国传统官制的特点。 5 清末省教育机关的设立 公元1905年,停止科举,推广学校,“学政”制已不适宜。当时袁世凯主张恢复“提学道”制,云南学政吴鲁主张裁撤学政,责成督抚兼办学务。公元1906年,政务处与学部会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