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5
PAGE 1
收稿日期:2005-10
作者简介:黄岩(1974-),女,上海嘉定人,工学硕士,工程师.
昆明地区土质高边坡稳定性分析
黄 岩1,2,文江泉3
(1.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上海 200092;2.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上海 200092;3.西南交通大学 环境与地质工程系,成都 610031)
摘要:结合昆明国道东连接线支线工程的土质边坡设计,通过工程沿线的工程地质调查,对土质边坡稳定坡高与坡角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采用基于传统的简化毕肖普圆弧滑动面法,根据地质勘察资料确定了计算参数,对典型的一级、二级和三级边坡的稳定系数进行了计算。采用FLAC数值模拟技术,根据现场勘察及直剪试验的结果,确定了各土层的计算参数,采用平面应变力学模型,对工程中高路堑边坡实际断面的整个边坡区域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计算分析结果表明,FLAC数值模拟与简化毕肖普法的计算结果本吻合,对于土质边坡,坡率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远大于坡高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关键词:土质边坡;稳定性;圆弧滑动面法;FLAC数值模拟法
国道东连接线支线工程起于昆明市东二环大树营立交桥,到两面寺与国道昆明东连接线相连,全长6.9km,为城市主干道。该工程位于昆明盆地东部,沿线属低中山地貌及冲湖积盆地(白沙河地段),地貌主要受构造、侵蚀、溶蚀冲湖积作用控制,地貌形态划分为构造侵蚀、溶蚀低中山,冲湖积山间谷地。道路沿线存在多处深挖路堑土质边坡,高度8~34m不等。
土质边坡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两类:一类为剥落、冲刷、表层滑塌等坡面小型破坏;另一类为整体坍滑和滑坡等边坡整体破坏。第一类的边坡变形破坏,只要在养护维修过程中,采用一定措施就可以制止或减缓它的发展;而第二类的边坡变形破坏一旦发生,将危及行车安全和交通营运,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为此,本文结合国道东连接线支线工程的边坡设计,对昆明地区土质高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
1 边坡基本情况
1.1工程地质条件
道路沿线上覆土层分布有第四系(Qml)人工填土、第四系残坡积(Q4al+dl)次生红粘土、第四系坡积(Qdl)粉质粘土、粉质粘土混碎石、第四系冲湖积(Qal+dl)粘土、有机质粘土、粉土、园砾石。下伏基岩为泥盆系宰格组(D3zg)白云岩、中统海口组(D2h)石英砂岩,寒武系中统陡坡积组(€2d)泥页岩、砂质泥岩、泥质灰岩,下统龙王庙组(€1l)白云岩、沧浪铺组第二段(€2c
图1 K2+600开挖剖面路堑开挖后,组成边坡的地基土在K2+020~K3+010段为:②次生红粘土(厚度2~8m)、③粉质粘土(厚度5~16m)、⑩1全风化粉砂质泥岩(厚度2~10m)、⑩2强风化粉砂质泥岩(边坡基底);在K3+010~K5+560段为:②次生红粘土(厚度2~8m)、③粉质粘土(厚度5~16m)、⑧1全风化泥页岩及粉砂质泥岩(厚度2~10m
图1 K2+600开挖剖面
1.2边坡现状调查及分析
根据调查及钻孔柱状图,昆明东连接支线工程部分边坡暴露出次生红粘土层②和粉质粘土层③;粉砂质泥岩(全风化)⑩1层基本上是人工开挖边坡暴露,少有自然边坡暴露;粉砂质泥岩(强风化)⑩2层仅在人工开挖边坡中的⑩1层下部局部有出露;泥页岩(全风化)⑧1层暴露很少。调查结果显示,次生红粘土层②或次生红粘土层②+粉质粘土层③组合形成的18处边坡中,坡长、坡角、坡高及稳定情况的情况见表1。
表1 边坡现状调查情况(②或②+③组合边坡)
序号
边坡长度(m)
坡角(°)
坡高(m)
稳定状况
地层结构
人工/自然坡
1
6.0
54
4.85
稳定
eq \o\ac(○,2)
自然
2
7.3
60
6.32
稳定
eq \o\ac(○,2)
自然
3
2.7
82
2.50
稳定
eq \o\ac(○,2)
自然
4
16.4
35
9.40
稳定
eq \o\ac(○,2)+ eq \o\ac(○,3)
人工
5
16.4
36
9.64
稳定
eq \o\ac(○,2)+ eq \o\ac(○,3)
人工
6
5.0
78
4.89
稳定
eq \o\ac(○,2)
自然
7
20.0
23
7.80
稳定
eq \o\ac(○,2)+ eq \o\ac(○,3)
自然
8
4.0
85
4.00
稳定
eq \o\ac(○,2)
人工
9
21.0
32
11.13
稳定
eq \o\ac(○,2)+ eq \o\ac(○,3)
自然
10
17.8
33
9.70
稳定
eq \o\ac(○,2)+ eq \o\ac(○,3)
自然
11
19.3
38
11.88
稳定
eq \o\ac(○,2)+ eq \o\ac(○,3)
自然
12
14.0
43
9.55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