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规划教材第十七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江苏医药职业学院周颖婷.ppt

规划教材第十七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江苏医药职业学院周颖婷.ppt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节的主要临床表现三器官功能障碍大量微血栓引起微循环障碍导致器官功能障碍肺肾肝脑及消化道等可造成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的功能障碍或衰竭即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引起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第四节的主要临床表现四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循环中的红细胞流经微血栓的纤维蛋白丝时常常会粘着滞留或挂在纤维蛋白丝上再经血流的不断冲击发生破裂患者外周血涂片中可发现一些形态特殊的红细胞其外形可呈盔形星形新月形等统称为裂体细胞裂体细胞第五节的诊断和防治一的诊断存在易引起的基础疾病密切注意观察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二的防治防治原发病消除诱

第四节 DIC的主要临床表现 (三)器官功能障碍 大量微血栓引起微循环障碍,导致器官功能障碍。 肺、肾、肝、脑及消化道等。 DIC可造成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的功能障碍或衰竭,即多器官功能衰竭(MOF)。MOF是DIC引起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第四节 DIC的主要临床表现 (四)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循环中的红细胞流经微血栓的纤维蛋白丝时,常常会粘 着、滞留或挂在纤维蛋白丝上,再经血流的不断冲击,发 生破裂。 患者外周血涂片中可发现一些形态特殊的红细胞,其 外形可呈盔形、星形、新月形等,统称为裂体细胞。 裂体细胞 第五节 DIC的诊断和防治 (一)DIC的诊断 1.存在易引起DIC的基础疾病 2.密切注意观察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 (二)DIC的防治 1.防治原发病,消除诱因 2.改善微循环 3.抗凝治疗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生理过程。组织损伤、血管内皮受损、血细胞破坏及其他促凝物质入血都可以引起DIC,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肝功能严重障碍、血液高凝状态、微循环障碍等情况也可以促进DIC的发生发展。DIC发生以后患者血液凝固性表现为先增高后降低,其病程可以分为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和继发性纤溶亢进期。临床上DIC患者主要表现为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其中以出血最为常见。 总 结 ?????????????????????????????????????????????????????????????????????????????????????????? * * ?????????????????????????????????????????????????????????????????????????????????????????? * *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主 编 刘圆月 商战平 全国高职高专临床医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第十七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江苏医药职业学院 周颖婷 本章主要内容 DIC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1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2 DIC的分期和分型 3 DIC的诊断和防治 5 DIC的主要临床表现 4 目 录 本节重点难点 难点: DIC的发生机制 重点: DIC的原因和发生机制。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DIC时主要的临床表现。 概 述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 指在致病因子作用下,大量促凝物质入血,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被激活,凝血酶增多,微血管内形成广泛的微血栓,继而血小板、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引起继发性的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机体出现凝血功能失常为特征的病理生理过程。 致病因子的损害 激活凝血系统血液凝固性↑ 微血栓形成 凝血因子↓ 血小板↓ 血液凝固性↓ 激活纤溶系统 出血 微循环 障碍 休克、器官功能障碍、贫血 第一节 DIC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一)DIC的原因 凡能使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引起血液凝固性升高的因素都有可能引起DIC。 类型 比例 主要疾病或病理过程 感染性疾病 31%~43% 败血症、内毒素血症、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等感染 肿瘤性疾病 24%~34% 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消化、呼吸、泌尿系统的恶性肿瘤等 妇产科疾病 4%~12% 羊水栓塞、胎盘早剥、羊水栓塞、子宫破裂等 创伤及手术 1%~5% 严重软组织损伤、挤压综合征、大面积烧伤、大手术等 第一节 DIC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二)DIC的发病机制 DIC的主要特征是凝血功能失常,首先表现为凝固性增高。因此,尽管DIC的原因各异,但其发病的中心环节都是血管内凝血系统被激活,凝血酶生成增多。 凝血系统被激活 凝血酶↑ 血液凝固性↑ 第一节 DIC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二)DIC的发病机制 1.组织损伤,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严重创伤 外科大手术 产科意外 大面积烧伤 恶性肿瘤组织坏死 组织 严重 损伤 释放大量组织因子 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第一节 DIC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二)DIC的发病机制 2.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细菌、病毒、 内毒素、缺氧、 高热、酸中毒、 Ag-Ab复合物 血管内皮 损伤 胶原纤维暴露 Ⅻ

文档评论(0)

zhaohuife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