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自强求存
一 侨教困境
南洋大学诞生于一个和平的年代,也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建
设于一个团结的年代,也是一个分裂的年代;成长于一个理
想的年代,也是一个丑陋的年代;树立于一个自强的年代,
也是一个堕落的年代。
(一)战后星马政局
1、战后短暂的和平
南洋大学在一九五三年一月十五日倡议创办,一九五六年三
月十五日开学,前后三年。当时,正是第二次大战之后不久。
虽然战争已经结束,迎来和平,可是战后时局,依然动荡不
安。
在这之前,一九一七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
埃政府。社会主义思潮从此席卷全世界。
两年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的思潮震动中国年轻一代。
十月革命是政治革命,五四运动是文化革命。这两个革命大
大改变了各地中国年轻人的世界观。
孙中山先生于一九二十年代倡议的联俄容共政策,也有助于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
在五四运动的领导人中,有两位,即陈独秀和李大钊,均信
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年轻一代人中,深受十月革命和五
1
四运动思潮的影响。这影响并不限于中国本土,也广传至海
外华人社会,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尤其普遍。南洋华人的学生
运动便都可以从中看到这样的影响。
南洋华人与中国现代政治的变革关系密切。清末的维新运动
领导人如康有为和梁启超都到南洋来寻求支持。辛亥革命的
领导人孙中山也到南洋来寻求支持。社会主义革命思想也在
南洋广为传播。伴随社会主义思潮的是反殖民地主义思潮。
南洋各地都是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在二战之后,反殖民地主
义思潮在南洋地区汹涌澎湃。英国拥有最多殖民地,成为各
地反殖民地主义的首要目标。反殖民地主义的目的是追求民
族独立。追求独立的过程往往是战争。
星马战后仍是英国的殖民地。星马华人都参与反殖民地主义
的运动。华人的人数虽然不是最多,但文化却最高。英国人
为了防范华人,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压制华人,企图消灭华
人的教育,以同化华人为最终目的。
南洋大学就是在这样的时局中诞生,维护民族教育,反对同
化,成为英国人的眼中钉。英国人及其代理人对南大百般迫
害。
南洋大学建校运动,在南洋华文教育史上,也是一场革命。
是次革命的目的是改变华文教育的现状和命运。这场革命可
以从两方面来观察,一方面是个人,就是建校运动的领导人,
一方面是社会,就是响应建校运动的社会大众。社会大众参
与南大建校,于是,南大建校成为华人社会整体的运动。
2、和平时代的残酷迫害
一九四五年,第二次大战结束。战争结束,带来和平的时代。
2
在战时生活过的人都渴望和平,因为和平带给人安全和希望,
但生活在星马的华人,和平带来的却是另一次残酷的迫害。
当日军南侵时,守土的英军,原是以逸待劳,却不堪一击,
不战而降,日军长驱直入马来半岛。当日军南侵时,抵抗日
军的是马来亚共产党的游击队。英军于是只好与马来亚共产
党秘密合作,由马共游击队抗击日军。这样的合作,在英国
人只是权宜之计。
马共为马来亚的自由而牺牲,战争结束后,英国人却不让马
共独立存在,而要招安解散。
当时中国内地,在日本人投降后,内战方酣。一场革命正席
卷中国。
南洋华人之中,商界的贤明之士,已看出时局的苗头,顿然
觉悟,必须发展自己的大学,用以救助自己的民族教育和民
族生存。
一九四六年,华人商界的三位贤人,陈六使先生 (1897-
1972)、李光前先生(1893-1967)、黄奕欢先生(1908-
1985),向陈嘉庚先生(1874-1961)提出创办大学的事。这
件轶事鲜为人知。杨进发《创建南大二三事》一文中有这样
一段记录(刊于南大站):
今天想来,此位先贤似乎有托孤之意。他说: “倡议华文大
学是于 1946 年由三个人联合提出。”这三个人,除了陈六使
与李光前之外,便是他本人。 此三位人士都曾受过陈嘉庚先
生倾资兴学的感召,都曾经是陈嘉庚筹赈救国的支持者。
1946 年,他们三人共同到怡和轩俱乐部去拜访陈嘉庚,并征
求陈嘉庚对创办华文大学的意见。如果陈嘉庚赞同,他们便
请陈氏出来主持大计。陈嘉庚当时满口反对,认为战后新马
3
华社百废待兴,全无经济条件创办大学。陈嘉庚反建议地说:
“如果华校高中毕业生要升学,他们都可以到厦门大学去深
造。”从这一次偶然的口述历史资料中,我们似乎必须把创
办南大的议程,提前到 1946 年,而倡议者有三人,即陈六使、
李光前与这位老先生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