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神农与湖南稻作文化
第26卷第4期
2005年7月
云梦学刊
JournalofYunmeng
V0I_26.No.4
July.2005
神农与湖南稻作文化
钟新梅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中文系,湖南娄底417000)
摘要:神农是稻作民族的农神,湖南是稻作文化的发源地,湖南的远古文化就是神农文化.
关键词:神农;稻作文化;湖南
中图分类号:F3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365(2OO5)一0053-02
一
,神农是稻作民族的农神
中国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农耕文化同样盘u此.我国
的农耕文化可分为粟作文化和稻作文化.粟作起源于黄河
流域,而稻作则发源于长江流域.
神农应是南方稻作农,I的始祖.神农的名号就是农神
的倒装.词序结构是名词在前,修饰语在后,这正是南方民
族(苗瑶,侗台语族)的语言特点.历史遗留的称呼是约定
俗成的,所以神农的称呼至今不变.
荆楚地区有富的神农的传说.在湖南的地名上,与
神农氏有关的就有赢禾县,骑田岭,耒阳,神农山,赤松山,
茶陵等.嘉禾县,虽在明末始骨县,但嘉禾一名古已有之,
且与神农氏有关.土应章在《点禾县学记》中云:”赢禾,故
禾仓也.炎帝之世,天降赢种,神农拾之教耕作,于其地为
禾仓,后以置县,询其实日点禾县.”现县治设禾仓镇,即
古之禾仓堡.这里是”天降嘉种”神农教耕作的地方.
《易?系辞》中载:”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
之利.以教天下”.耒耜是早期稻作农耕的重要1I具,澧县
八十与余姚河姆渡古稻作遗址m土的木耒骨耜,证实了
这一点.”耒阳”这个地名非常古老,早在公元前221年,
即秦朝初年,这里就有了耒阳之名.公元前206年,汉高祖
又在这里设骨耒阳县.耒阳是全国唯一以”末”字命名的地
名.
古籍中涉及神农的文献,早期的记述简略,如《周易?
系辞》只提到神农”斫木为耜,揉木为末,耒耜之利.以教天
下.”后来的文献中,神农的,l绩越来越多.其实神农是一
个传说的时代,而非具体的人物,如同燧人氏,有巢氏一
样,代表的是人类历史的一个发展阶段.神农代表的就是
农耕阶段,准确地最初他只是稻作农,I的代表,后来南
于南北文化的交流碰撞,神农就成为包括稻作,粟作在内
的整个中华农q的始祖,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三阜之一.就
像玉,瓷器,丝绸一样,原本最先都是产生于南方,却又都
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
二,湖南是稻作文化的起源地
中国农业大学土象坤教授认为稻作农起源发祥地
必须具备四个前提条件:(1)该地发现我国最古老的原始
栽培稻;(2)该地同时发现栽培稻的野生祖先种——普通
野生稻;(3)该地或其附近有驯化栽培稻的古人类群体及
稻作生产丁具;(4)该地当时具备野生稻生存的气候与环
境条件.[3]这四个条件在湖南都具备了.
1993年,1995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道县玉蟾
岩进行两次发掘,先后发现4粒稻谷壳,经测定的年代为
公元前一万年以前,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稻谷遗存.
中国农,I大学张文绪教授作了鉴定,这是一种兼有野,籼,
粳综合特征的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的最原始的
古栽培稻类型,定名为”玉蟾岩古栽培稻”.玉蟾岩遗址还
土了锄形石器,可用于播种栽培.证实农耕文化已在这
里曲芽.玉蟾岩遗址土大量的动物残骸,其中最引人注
目的是鸟禽类骨胳,其个体数量可达30%以上.种类可达
10种以上.这在我国早期史前遗址中是少见的.【4]鸟与稻
作起源有密切关系.人类发现鸟啄食野生稻才知道稻可作
为食物,因此才开始驯化野生稻.所以稻作民族普遍有鸟
崇拜现象.玉蟾岩附近有江永普通野生稻存在,具备野生
稻生存的气候与环境条件,玉蟾岩古栽培稻的双峰乳突的
特征,正是从类似于江永普通野生稻的一群野生稻中承袭
下来的.tsJ2004年l1月9H,中美联合考古队又在玉蟾岩
发现5粒已碳化的古稻谷,专家初步认为”是目前发现的
全世界保存最好最早的古栽培稻遗存地”.[61
彭头山文化距今约9000~7500年前,主要分布在洞
庭湖西北的澧水流域,现已确认属于彭头山文化的遗址有
10余处.该文化遗址已发现有聚落遗址,以彭头山遗址为
例,是一处具有相当规模的定居聚落,其下层显露的残存
居室,灰坑及墓葬表示了一定的布局规律.彭头山文化和
诸多遗址,都发现了水稻遗存:1988年冬发掘彭头山遗址
时在m土的陶片及红烧土块中观察到大量碳化稻壳;1989
年冬试掘李家岗遗址时又在出土的陶片上发现了碳化稻
壳;1990年夏在探掘曹家湾遗址时又在土陶片中观察到
收稿日期:2005-03.12
作者简介:钟新梅(1971-),女,湖南邵阳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巾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