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纲要求】: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以来铁路公路的建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革与发展。
3、大众传媒的发展:??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影视事业的发展;互联网的兴起。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1)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的渗透,西方民主思潮的传播
1、原因 (2)维新思潮、民主革命思潮、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3)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政局的更替
衣:洋装(西装、洋裙)、中山装、旗袍、学生装
2、表现 食:西餐、西式食品饮料
住:花园洋房
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俗: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 带有反清革命色彩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并简约婚丧礼仪
3、注意:变化主要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广大农村仍在落后、封闭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
在农村坚如磐石地沿袭下来。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原因 (1)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
(2) 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主流,一切凭票证计划供应
衣:色调由灰蓝色为主变为五彩缤纷、款式由单一走向多样
2、表现 食:基本解决温饱问题(1987年),实施“菜篮子工程”
改革开放后 住:启动城镇“安居工程”(1995年)、东南沿海地区楼房比比皆是
俗:休闲方式多样化,休闲娱乐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知识拓展】
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特征:
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一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演进。
(1)鸦片战争后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2)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
(3)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世界联系的加强,逐渐又跟上了国际潮流。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
交通工具
近代中国发展概况
铁路
1、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了淞沪铁路。
2、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
3、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4、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公路
1、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成为权贵、富绅的代步工具。
2、民国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水运
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对江海运输业的垄断。
航空
1、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2、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二、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有线电报
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无线电报
20世纪初,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设无线电报局。
电 话
1、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2、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知识拓展】
近代中国交通与通讯工具发生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积极方面:
(1)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彼此距离缩短,极大促进了区域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2)一定程度地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
(3)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有利于传播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思想理念。
消极方面:便利了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掠夺。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中国近代以来的代表性报刊
时期和类型
主要报刊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世纪70年代起)
1872年创办
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是《申报》。
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
《时务报》宣传维新思想
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派
《民报》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
先进知识分子
《新青年》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共产党
《共产党》《红色中华》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
建国后
党报党刊
《人民日报》《红旗》
其它类型
《光明日报》《文汇报》
二、中国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1、起 步:1905年,《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2、有声电影:1931年,第一部有声电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学案).doc
-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学案).doc
-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2(学案).doc
-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doc
-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学案).doc
-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doc
-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练习).doc
-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doc
-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学案).doc
-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2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学案).doc
-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doc
-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doc
-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学案).doc
-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案) Word版无答案.doc
-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doc
-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学案) Word版无答案.doc
-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学案).doc
-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学案) Word版.doc
-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学案).doc
-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 鸦片战争(学案) Word版无答案.doc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