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8
東眼山
~凡人仙境.動植物的天堂~
為什麼叫「東眼山」?
東眼山由石門水庫阿姆坪觀望,酷似向東望之大眼睛,所以稱作「東眼山」。
「東眼山」在哪裡?
東眼山森林遊樂區位於桃園縣復興鄉霞雲村,高度約為五百公尺到一千公尺,再加上數百公頃的森林,使得這裡夏季涼爽宜人,春秋兩季天高氣爽。東眼山為本區最高之山峰,海拔1212公尺,山頂視野極廣,可眺望四周群山美景。
「東眼山」怎麼去?
開車:
目前並無客運車行駛直達本區,建議以自行開車前往為宜。
桃園→大溪→省道台七線→復興→113縣道→東眼山。
搭乘大眾運輸:
由大溪搭往巴陵的台汽客運班車,在霞雲坪下車,再循指標步行約3小時即可到達。
到東眼山可以做什麼呢?
東眼山森林遊樂區由於位於海拔較高處,人煙較為稀少,因此保存了大量的原始生態,讓民眾來到東眼山森林遊樂區旅遊時,更能體會到森林的奧秘,也使桃園縣復興鄉多了一個假日休閒的好去處。
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早期是北部重要的林場,因此保留了許多早期林業的遺跡,而滿山的人工造林地,也可看出森林復育的成果。此外,東眼山豐富的鳥類資源,是台灣北部最佳的賞鳥地點;園區內3000萬年前遺留下來的生痕化石,更是森林遊樂區中相當少見的地質景觀,您千萬不可錯過喔!
本區氣候溫和,最適合登山、健行、觀景、賞鳥、森林浴及知性的生態觀察。
人文史蹟的踏訪
東眼山早期是伐木的林場,因此園區內目前保存了過去生產木材時期之工作及生活史蹟,如造林紀念石、木炭窯、培育苗木之苗圃、集運木材所使用之索道等,除了可以藉由這些遺跡反應出當時台灣林業發展的技術與特色,更提供了遊客觀賞與學習的機會。
造林紀念石
民國38年至42年間,林務局所屬前新竹山林管理所大溪分所,於大溪事業區第8、9、10、11林班內,分別營造柳杉、杉木及馬尾松等計359.57公頃。當時,因交通不便,需要跋山涉水,造林工作非常辛苦,因此,特將造林工作實績刻於此巨石上,以茲紀念。
木炭窯遺跡
約於民國42年間,大溪事業區第8林班為全面人造柳杉林,將砍除雜木再利用,於是於區內建造木炭窯,用以燒製木炭販賣。
集材機
早期伐木時代,為將伐倒之樹木其圓型段木,利用人力或各種動力,將段木聚集於一處後使用集材機動力式集材,以節省人力提高效率。
木馬式集材
此集材法須先在運材路線上開闢木馬滑道並鋪設枕木,以供人力牽引木馬,運材時將原木架於木馬上,用繩索繫緊後,作業人員再將麻帶掛於肩上來拉動木馬,此種為節省成本的運材方式,適合蓄積量不多的伐區。
知性的生態觀察
東眼山的高度約為五百公尺到一千公尺,再加上樹百公頃的森林,使得這裡夏季涼爽宜人,春秋兩季天高氣爽。樹種主要是人造柳杉林,區內完整的天然林較少,只分散在坡度較陡峻及山頂處,整體林相鬱密,有的地區人跡很少,便成了野生動物的天堂。
植物資源
人工造林區
東眼山早期為台灣北部重要的伐木林場,因此本區森林內多為伐木後的人工造林地,造林樹種以柳杉、杉木為主,紅檜、香杉、台灣杉等次之。
天然森林區
以常綠闊葉樹種為主,常見的有樟樹、香楠、紅楠、大葉楠、山黃麻、青剛櫟、光臘樹、九芎、薯豆、青楓、江某、楊梅、流蘇、台灣山枇杷、山芙蓉、華八仙花、紅花八角、牛奶榕、蓪草、山蘇花、筆筒樹、台灣杜鵑、西施花等。
(1)山黃麻:多喜愛生長在陽光充足的人為開墾地、自然坍塌地或河流沖積地上,因為它的種子萌芽和幼苗成長,都可在這樣的環境獲得必要的充足陽光,因此是台灣低海拔陽性先驅植物的代表樹種之一。山黃麻與人們的生活有著相當緊密的關係喔!它的木材早期常被用來製作木屐、火柴棒、農具、球拍等生活用品,近年來則作為造紙紙漿的原料;而原住民則因它的木材硬度適中、重量輕、不易龜裂,所以將其製成刀柄或刀鞘。此外,它的樹皮含豐富纖維,可製造繩索及紙類,它的葉子則可作為鹿、羊的飼料,用途十分廣泛。
(2)江某:它的名字來自台語「江某」與「公母」的諧音。由於日治時代流行穿木屐,因此早期常用江某作為製作木屐的材料;而台語說木屐兩腳的形狀大小相同,因此不必分左右腳為,所以稱之為「沒公沒母」,後來人們就把木屐的材料樹叫做「公母」,後轉化成國語的「江某」。此外,由於它掌狀的葉子形狀類似鴨腳,所以也有鵝掌柴、鴨腳木的別稱。它的木頭材質輕且細緻,所以早期的便當盒、現在吃冰淇淋的小木匙,都是取自於江某的木材。
(3)九芎:又名小果紫薇,落葉性喬木,是常見的台灣鄉土植物,主要生長在低海拔的環境中,森林、聚落鄉間都常可發現它的出現。最大的特徵是它略帶脫皮、而光滑的樹皮,連擅長攀爬的猴子都攀爬不住,因此有「猴不爬」、「猴溜」等有趣的暱稱;每年夏季開白色花,果實為咖啡色塑果,早期常作為薪材之用,如今則常作為穩定邊坡、水土保持、庭院造景的素材。
(4)楊梅:常綠喬木,主要分佈在台灣中低海拔地區,尤其以北台灣分佈較多,是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