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地预防与干预.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自杀地预防与干预

第六章 自杀的预防与干预 曾守锤博士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 分享和思考 有谁接触过自杀的案例? 全世界每年有多少人死于自杀? 这些人为什么要自杀? 怎么知道一个人想自杀呢? 当知道一个人想自杀后,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考考你?????? 自杀是一种疾病吗? 自杀者真的想死吗? 自杀者在采取行动前会秘而不宣吗? 对于有自杀企图的人,我们是否可以直接地询问以下这些问题:“你有没有想过自杀?”“想过几次了?”“你想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自杀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吗? 威胁别人说要自杀的人真的会自杀吗? 想过一次自杀就总是会想着自杀吗? 一个想自杀的人开始表现出慷慨和分享自己的私人财产,这是他(她)好转或恢复的迹象吗? 第一节 全球视野中的自杀流行病学观察 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人自杀身亡,而自杀未遂者至少是自杀身亡者的10倍 自杀人数最多与自杀率最高的前10个国家(2000年) 。 比较:你知道二战各国士兵的死亡人数吗?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全世界大约有153万人将死于自杀,自杀未遂者大约是这个数字的10至20倍。这些数据表明,平均每20秒就有1人自杀,平均每1~2秒,就有1人自杀未遂。 中国自杀的独特性 农村的自杀率是城市的3~5倍(这些数字因年龄组不同而有差异); 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25%。女性自杀率高主要是由于农村年轻女性的自杀率非常高,这一现象在其他国家尚未出现。[全球为:1995年男:女=3.6:1;预测2020:男:女=3.9:1] 自杀死亡者中大部分是由于吞服农药而死; 40%的自杀者在死亡前接受医学抢救但未获成功; 30%的自杀者及60%的自杀未遂者在自杀时不伴有精神障碍;人际关系危机后出现问题而导致的冲动性自杀行为在自杀未遂中占较高(但不是最高)比例。[其他国家自杀死亡者中患精神疾病的达到90%或以上。] 第三节 自杀行为的分类 Pokorny(1974)将自杀行为分为:自杀观念(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及自杀。 一些研究者并不赞同对自杀行为进行分类 Wasserman(1986)的研究表明,对那些患有慢性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或物质依赖者来说,自杀的形成可能会持续终生。而对适应障碍的年轻人来说,这个过程也许只有几天、几周,甚至几个小时。 第四节 自杀的病因学解释和理论解释 1 自杀的病因学解释 1.1情境、心理和生物三因素模型(Shea,2007) Shea(2007)认为,自杀可由以下三种因素引发:情境、心理和生物性: (1)外部压力(情境)。如,重要他人的亡故、激烈的人际冲突、遭到重要他人的拒绝、失业、经济困顿、当众蒙羞、严重疾病,等等。 (2)内心冲突(心理)。如,认知扭曲,打内心里认为自己的问题无法解决,自己处在绝境中,认为自己无价值,是他人的累赘,等等。 (3)神经生物方面的功能损害(生物性)。如,由于饮酒或使用毒品而导致的生物神经功能受损或严重的抑郁引发的神经生物功能的改变。 1.2应激-易感模型(Mann等人,1999) 个体会不会自杀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外界的应激,也就是压力的大小;另一个是个体对外界压力的易感性,这种易感性是指的是一种内在的生物学特质,是基因的组成部分,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的活动水平和功能状况有关。 这一模型的特色在于: (1)它指出了个体的易感性不完全是生物性的,因为,早年痛苦的生活经历、慢性疾病(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慢性酒精及物质依赖,等等,都会对个体自杀的易感性(个体的素质)的形成起作用。 (2)它指出了自杀病因学两大类因素联合起作用的方式,那就是二者是相乘的关系(A×B=C),而不是相加的关系(A+B=C)。 1.3应激-易感模型的扩展(Wassermann,1999) 该模型中与自杀相关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四种: 自杀者认知模式及人格的作用; 环境因素的作用; 应激作用于已形成的素质的方式;其他人的反应及心理社会问文化支持对预后的影响; 在何种条件下(保护性因素),个体的易感性将降低;在何种条件下(危险因素),个体的易感性将将通过自杀或自杀未遂表现出来。 根据该模型,自杀过程的结果受危险因素、保护性因素与个体素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自杀不是一种疾病,而是认知、情感与交流之间相互作用的行为表现。 自杀过程可以因治疗而中断,也可以自发地减轻。 2 自杀的理论解释 2.1 Freud的观点 自杀是由一个人经历强大的心理刺激时激发的内部冲突所导致的。有时,这种刺激不仅可使一个人倒退到更原始的自我状态,也可使这个人对他人或社会的敌意进行抑制,致使这个人将对他人或社会的攻击向内投射。 2.2 Menninger的观点 Menninger提出的动力三联症构成所有攻击行为的基

文档评论(0)

花开一城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