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宋元及明前期的中西文化分析.pptVIP

专题六:宋元及明前期的中西文化分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五、明前期的中西交通与文化交流 在宋元中西海路交通大发展的基础上,明代的中西海路交通以郑和下西洋为代表达到鼎盛,但此时的中国社会全面趋向保守和封闭,不但废除宋元以来的市舶制度,还在很长时间内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中西方的海路联系受到很大影响,与陆路交通的闭塞恰相对应。 (一)明初海禁政策始末 明朝建立后,对海外诸国采取了和平稳定的政策。洪武二年,宣布朝鲜、日本、大琉球、安南等15国为不征之国,并多次主动遣使与海外诸国建立联系,确立和平为主的海外外交政策。 对外贸易放弃了市舶传统,废除市舶司,采取了“朝贡贸易”方式。各国输往中国的货物,政府选用60%,“回赐”的物品价值往往高于“贡物”本身的价值,其余物品则享受免税在中国境内销售的优惠政策。 这种厚往薄来的经济交往实际上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负担,朝廷不得不实行限制政策。“勘合”制度实行。1393年,下令民间禁用番香番货,海外入华贸易受打击。 (一)明初海禁政策始末 明朝还实行禁止私人出入海外从事贸易活动,即“海禁”。 从社会经济原因看,明初的社会经济是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进行恢复和发展,没有强烈的对外贸易要求,这是轻视海外贸易的潜在因素。不过,还有政治原因,第一是防范张士诚、方国珍残部;第二是倭寇问题。 洪武四年、十四年、十七年多次发布禁令,严禁私自出海贸易。甚至禁止出海捕鱼。 明代中期,海禁时紧时松。福建、浙江沿海走私贸易猖獗。 隆庆帝于隆庆元年(1567)宣布以漳州月港为贸易港口,部分开禁。“隆庆开海” (二)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1405年至1433年,七下西洋。 明代造船技术与航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是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条件。大船长约160米,宽约66米,载重量不会少于2000吨。整个16-18世纪进行海外贸易的欧洲船只没有超过1000吨的。使用24位定位的精确的“针盘”。《郑和航海图》自南京画起,经苏门答腊、斯里兰卡、阿拉伯海、一直到东非的慢八撒(今肯尼亚蒙巴萨),记载沿途300多个地名,对航行方向、航程远近、停泊何处、何处有暗礁、何处有浅滩,以及各处针路、星位的高低都有记录。经学者研究,其所标注的方向误差一般不超过5度。 郑和下西洋的原因 第一,中国在海外诸国中的威望急剧下降,政治关系紧张。 第二,明成祖朱棣有意转移国内视线,提高政治威望。 第三,“北虏南倭”的压力。需要南方的安定。 第四,上层权贵的奢侈性消费无法满足。 (二)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郑和(1371-1435),云南昆明人,回族,其先西域人,元初移居云南。本姓马,叫马三保。明初,因在靖难之役中立功,被朱棣赐姓 “郑”。 西洋是指以今加里曼丹岛为界,即今南海和印度洋及其沿岸国家和地区。前三次行迹限于东南亚和南亚一带,均以古里为终点。 后四次航程远及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1433年,在第七次下西洋途中,郑和病逝于古里,遗体运回南京,葬于南京牛首山下。历时28年,访问国家30余个。 2005年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7月11日为中国“航海日”。 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87年,比迪亚士发现好望角早83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116年,可以说郑和是历史上最早的航海家。规模上更强:60多艘宝船,27000人;达伽马去印度时只有4艘,160人;哥伦布去美洲只有3艘,80余人;麦哲伦到菲律宾只有5艘,260余人。 郑和使团中的不少成员,回国后均撰写了著作,如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槎胜览》、巩珍的《西洋番国志》等。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中外使节往来频繁。 第五次带来17个国家的贡使,第六次带来16国贡使,计有4位国王8次亲自来华。满剌加(马六甲)、苏禄(菲律宾苏禄群岛)、渤泥(文莱)、古麻剌朗(菲律宾棉兰老岛),其中后三个国王长住中国直到病逝。 从不轻易用兵。 海外用兵仅三次,旧港、锡兰、爪哇。 促进了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郑和之后海上往来衰落的原因 从政治原因看,郑和下西洋是为执行明成祖“宣德化而柔远人”的传统对外政策服务的,而非像其后的欧洲大航海那样为资本原始积累服务。皇帝的个人意志会决定航海事业的兴废。 从经济原因看,朝贡贸易违反商业规则,导致负担沉重;再者船队规模浩大,其日常费用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加重明政府的负担。 宋元及明前期的中西文化交流 宋元及明前期的中西文化交流 宋元及明前期,中国的对外交通和对外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总体趋势显示,陆路交通除在元帝国时期有过一段辉煌外,大多处于衰落状态,海路交通则走向繁荣,并随着郑和下西洋而达到鼎盛。在此基础上,中西方的文化交流继续开展,以瓷器、指南针、印刷术、火药等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传向西方,以阿拉伯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也大规模传入中国。 宋元及明前期的中西文化交流 一、宋元时

文档评论(0)

bsy123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