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代文学《绪论》 一、历史文化背景 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 ——王国维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 1、崇文抑武的国策 “杯酒释兵权”; 官僚大多出身于文人; 文官待遇的优厚; 军事力量的孱弱 宋太祖赵匡胤 2、经济的发达和城市的繁荣 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士大夫优裕的生活; 词的兴盛与传播 3、文化的兴盛 科举的发达; 理学(濂、洛、关、蜀、闽)的发展; 从“文以贯道”到“文以载道”; 文人文化修养提高,大多成为身兼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学者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4、民族矛盾和爱国主题 宋代的对外政策; 矛盾激化的必然; 高涨的爱国主题 二、士人心态和审美风尚 1、儒、释、道趋于统一 白居易对宋人的影响; 出仕与归隐之间矛盾的解决; 由外部事功到内心修养 2、理性、内敛、和光同尘的人生态度 3、审美情趣的转变——俚俗、平淡、纤细、幽微 诗、词、书法、绘画、雕塑、陶瓷等艺术样式中都能反映出来。 三、宋代文学创作概貌 总体态势:作家、作品数量较多;各种体裁成就比较均衡。 1、诗 与唐诗相抗衡,是唐诗之外的另一种古典诗歌范式。 “唐宋诗之争” 唐音与宋调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辩》提出:“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兴。”“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而宋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复终篇,不知着到何在。” 唐宋诗人的中秋情怀 在唐代,中秋节作为一项民俗节日尚不显,但已有不少以“八月十五”为题的诗歌,内容多为吟咏月色,思乡怀人,深具自然明朗之美; 至宋代,中秋节异常兴盛,但与唐代相比,此时中秋诗作的主旨和风格发生了明显变化——大多重在抒发作者的人生体验,表现人生哲理,呈现出一种深沉凝重的美。 2、词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词体文学的巅峰时期 “婉约”与“豪放”—— 宋词在内容题材、手法风格特别是体制声律方面的两大基本倾向,对传统词风或维护或革新的两种不同趋势。 3、文 “宋文六大家” 古文运动的彻底胜利 骈文和赋并没有消失 * * 在宋代三教融合的思想背景下,文人士大夫的仕隐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仕”与“隐”不再是互相对立的两极,在朝为官、居家奉佛,亦官亦隐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宋代文人自号“居士”、“道人”者很多,“隐逸”日益精神化,成为行为主体内在的一种价值取向,而不再仅仅停留在形迹上的归隐层面。 在三教融合的思想背景下,北宋文人士大夫的心理特征和处世态度较之前代文人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迁谪他们也大多能够调整心态,从容应对。相应地,与前代迁谪文学的悲戚哀怨情调相异趣,北宋迁谪诗文表现出随缘自适的内倾化色彩。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提出:“唐人诗主言情”,“宋人诗主言理”。 今人缪钺《诗词散论·宋诗》分析唐宋诗歌的差异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钱钟书《谈艺录》“诗分唐宋”:“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风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又说:“夫人之禀性,各有偏至。发为声诗,高明者近唐,沉潜者近宋,有不期而然者。” “且又一集之内,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 程千帆《古诗考索》:“唐人以情替汉魏之骨,宋人以意夺唐人之情,势也。”认为宋诗重意是诗歌发展的必然趋势。 唐宋诗对比: 1、从创作主体的出发点来看,唐人主情,从“吟咏情性”出发来写诗,重视情感的抒发和表达;宋人尚意,“以意为主”,喜欢在诗歌中表达自己对于社会政治、宇宙人生的看法。 2、从诗歌运用的手法来看,唐诗多用描写,长于抒情;宋诗多发议论,长于用典。 3、从诗歌的构成因素来看,唐诗感情充沛,富于想象;宋诗更多地体现出作者的学识和才力。宋人的诗心已不止于情感本身,而是加入了较为深厚的学养、感悟与思力。 4、从诗歌文本呈现的特征来看,唐诗特别是盛唐诗歌长于兴象,意境阔大,饶有风神,是主体精神的自然呈现;宋诗富于理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