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周敦颐治端砚之贪.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北宋周敦颐治端砚之贪   广东肇庆,古称端州,此地所产砚台便称“端砚”。端砚创兴于唐初,唐中期风行全国,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了。作为四大名砚之首的端砚,因“发墨不损毫,书写流利生辉”而闻名天下,最为文人珍爱,因此历代文人墨客以拥有一块端砚为荣。   北宋时,曾有一桩关于端砚的反贪之事。反贪主角是周敦颐。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理学开山鼻祖。他写的《爱莲说》中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脍炙人口,至今仍是不少人的座右铭。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末,周敦颐由广南东路(今广东省)转运判官升迁为该路提点刑狱,全称提点刑狱公事,简称“提刑官”。“提刑官”是区域内最高司法长官,官阶可达三品。第二年正月初九,周敦颐领提点刑狱职事,即刻对治下的十四州进行了巡视。期间,来到了端州。   北宋时,端砚已经声名大噪,被列为朝廷贡品。正因为如此,端州地方官员巧取豪夺,以端砚作为结交权贵的礼物。   《宋史?包拯传》记载,端州这个地方产砚,前任州官因为要送礼的原因,因而带头索取很多砚台以送权贵。包拯在出任端州知州时,曾有意要裁抑这项弊端,不允许地方官员在贡品以外再向当地百姓索取,包拯本人以身作则,在离任时没带走一块端砚。但包拯却并没有就此订立出一项长期有效的制度,来扼制这股歪风。因此,在周敦颐巡察到端州时,官员索取端砚的恶弊已死灰复燃。   当时的端州知州杜谘,利用职权,纠工滥采,与民争利。州官带头,各级效仿,一时间搞得端州污烟瘴气,百姓怨声载道,因此给杜谘取了个外号叫“杜万石”。   周敦颐巡视至此,看到当地百姓民不聊生。百姓们很艰苦地采出矿来,还要被贪官污吏层层盘剥强取。看到这些情况后,周敦颐痛心疾首,为民众的生活困苦叹息;同时也对杜谘等人的贪腐行为感到愤慨。他在多方调?俗叻茫?摸清情况后决定为民作主,一定要把这股贪腐之风打压下去。   他果断地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弹劾杜谘,二是向朝廷呈明利害,定下禁令:“凡在此地为官者,取砚石不得超过两块。否则,当严惩不怠!”   这项禁令一出,便从制度上对此事进行了约束,取得了极其明显的效果,用《周敦颐年谱》中所载的话说,就是“贪风顿息”。周敦颐为此革除了一项弊政,为老百姓去掉了沉重负担,并争回了利益,端州老百姓欢呼雀跃,跪地叩拜。北宋左丞蒲宗孟在为周敦颐所写的《墓碣铭》中称赞他“屠?d剪弊,如快刀健斧”。南宋官至宰相的蔡抗,在任广南东路转运使时曾为广东宪司周敦颐祠堂作记,记中颂扬周敦颐在广南东路任上,把十四州黎民百姓的生命时刻维系在自己身上。   由此可看出,周敦颐是一位如自己《爱莲说》所写的一般“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君子、清官,更是一位疾恶如仇、治贪有方的好官。用蔡抗的话说:“先生无欲主静,所以能以刚得中,以动能明。”面对这样明智的先贤,我们怎敢不敬!

文档评论(0)

勤能补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