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其它辅助治疗 常见窒息性气体中毒 应急救援的分工和实施 工程救援:按照“先控制、后处置”和“救人第一”的原则,首先由消防、公安、安监、环保及防化部队等救援组织开展灭火排爆、消除毒源、通风排毒、搜救伤员、皮肤清洗及环境消杀等处置。 医疗救援:医疗应急救援队伍完成伤员救治的任务,如分类检伤、现场救治、伤员后送、安排留观等;也包括后续治疗,如院内急诊和ICU,专科治疗及后期康复,涉及诊断、治疗、康复及伤残鉴定等。 安全救治分类处理--医学救援必须有安全保证 存在气态、液态毒物持续泄漏或爆炸、燃烧的中毒现场,应在冷区内划定急救区、治疗区、观察区等,接受从现场移送而来的患者。洗消区设在温区边缘;检伤区设在洗消区附近。 立即按现场医疗救援的原则开展检伤和分类分级处置;有针对性地处理染毒、外伤及化学性烧伤,分别予以就地抢救和一般对症处理 有序地安排危重和轻症患者的后送,决定可能染毒或处在潜伏期目前无症状者的集中留现。 维持呼吸循环功能 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血压、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特别是重危患者; 置昏迷者侧卧位,清除口腔内异物和呼吸道堵塞,保持呼吸畅通,防呕吐致窒息; 除吸入刺激性气体应控制吸氧浓度外,现场可使用鼻导管、鼻塞、氧气面罩或简易呼吸器等予以较大流量供氧; 防治休克;一旦发生心跳呼吸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清除毒物减少损伤 接触气态或液态毒物者,要尽快脱除被污染的衣物,用适当温度的流动清水及时冲洗皮肤,时间一般不少于二十分钟;毒物性质明确并有条件时可选择适当中和剂中和处理;眼睛灼伤或染毒要优先迅速彻底冲洗; 化学烧伤应尽快清洁创面,用大量流动清水和足够时间进行冷却和冲洗,用消毒纱布保护好创面后;禁止在创面上涂敷消炎粉、油膏类; 针对已知毒物和患者已出现的特殊体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早期现场应用相应的特殊解毒剂。 伴外伤者,止血、包扎和固定等后再行后送。 化学中毒事故中的医学留观 暴露于现场,无论有无发病应医学留观。 急诊观察室或辟出专门场所。 按统一的留观期限、观察项目及预防性诊治方案,密切观察留观人员的病情变化,予以必要的检查及对症处理,做好记录。刺激性气体吸入者,留观不小于24小时。 留观者的转归:①经留观,达不到诊断起点,给予 “XXX吸入反应”或“XXX刺激反应”的诊断离院;②病情加重,症状和体征趋于明显,则收入病房救治。 及时安排符合离院标准的留观者离院。 针对一般吸入者 对象:目前无明显呼吸道症状者。 集体送往医院或邻近医院的非医疗场所,在安全清静的环境中平坐或平卧休息,密切观察,留观24小时。 可予适当检查和对症处理,避免精神紧张,休息不当,活动太多。 针对症状较轻者 对象:已经发生化学性呼吸道炎症状或症状虽减轻,但可能处在假愈期。 安排普通救护车送往相关医院。 主要是安定病人情绪,给予止咳、平喘及镇静剂对症支持治疗。 预防性治疗,至少留观24小时。 针对症状严重者 对象:发生严重呼吸道症状者。 保持呼吸畅通,预防窒息,心肺复苏,迅速后送收住院。 重点:抓紧诱导期的处置 适度给氧,使用消泡剂;尽早作X线胸片检查,记录液体出入量。 镇静、镇咳、祛痰、解痉、雾化吸入;适当利尿脱水,保护心功能。 积极防治肺水肿。 Thanks 有机溶剂 主要指可以溶解不溶于水的某些有机物(如油脂、树脂、蜡、烃类、染料等)的液体,其本身也均是有机化合物,常温常压下呈液态存在。 目前广泛应用的近500种,其中最重要的约100余种,大部分有机溶剂具易燃易爆性,在事故中易并发外伤和烧伤。 有机溶剂种类 芳香烃: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等; 脂肪烃:戊烷、己烷、汽油及各种石油制品等; 脂环烃:环戊烷、环己烷、环己烯、萘烷等; 卤代烃:氯苯、二氯苯、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二氯乙烷、三氯乙烷、四氯乙烷、二溴乙烷等; 醇类:甲醇、乙醇、丙醇、丁醇、苯甲醇、氯乙醇等; 醚类:甲醚、乙醚、异丙醚、二氯乙醚等; 酯类:甲酸酯、乙酸酯、磷酸三邻甲苯酯、草酸酯; 酮类:丙酮、丁酮、戊酮、甲基正丙酮、甲基丁酮、双丙酮醇、丙酮基丙酮、三甲基环己烯酮、环己酮等; 二醇类:乙二醇、丙二醇、二噁烷、乙二醇单甲醚; 其他:二硫化碳、乙腈、硝基丙烷、二甲基甲酰胺等。 中毒机理 常温常压下呈液态,挥发性强,具有各自独特气味,对皮肤、眼及呼吸道粘膜有刺激性。 具优良脂溶性,可经皮吸收,易透过血脑屏障,使之大量聚集于神经细胞及其纤维的磷脂成分中,干扰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递,并干扰神经细胞的生物氧化过程,产生明显的麻醉作用。 干扰是可逆性的,脱离接触后恢复也快。 临床表现 刺激作用:其蒸气吸入可引起呛咳、流涕,重者如酯类、酮类、卤代烃等可引起支气管炎、肺炎、肺水肿甚至肺出血。部分皮肤接触可灼伤。 麻醉作用:最突出的共同表现。吸入初期,可出现头痛、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