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石器时代晚期第讲-公开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1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旧石器时代晚期 35,000 to ? 10,000 ya 郑州大学考古学系 崔天兴 2010年10月24日 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 时间:35000~10000ka 分期方案:三分or 两分 现代人的世界范围的广泛扩散 技术革新 现代人行为 旧石器时代年代概略 Basal Paleolithic 2.5 to 1.8 mya Time of Homo habilis Olduwan tools Lower Paleolithic 1.8 m to 250 kya Time of Homo erectus Acheulean hand axes Middle Paleolithic 250 to 40 kya Time of H. neanderthalensis Mousterian tools 旧石器时代晚期环境背景 最后冰期间冰阶(氧同位素3阶段)即前次冷峰过后,气候有一个回暖的阶段,然后又开始向新的冷锋发展。如萨拉乌苏、刘家岔遗址的疏林草原环境等。 距今3万年左右,中国气候也向干冷方向发展,距今1.8万年左右,是最后冰期冰盛期。此时是第四纪冰期气候最冷的一个时期。极地冰盖迅速扩大,并向低纬地区发展,海平面急剧下降,海平面下降的幅度在中国沿海一带也达到130米以上。海平面下降导致沿海大陆架出露,此时的台湾岛、日本海均有路桥与大陆相连。 冰期的影响不仅限于海陆分布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对中国大部分地区气候环境的重要影响。极地冰盖的扩张和海岸线的后退,使中国大陆性气候增强,而东南季风影响减弱。在最后冰期的最盛期,标志着干冷环境的黄土堆积已经达到长江中下游一带。 华北西北部地区形成荒漠草原区、冻土区;东南部保留局部温带半湿润、半干旱的草原或森林—草原环境。这种格局决定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不同文化类型的分布,并改变了本区在早中期一直 延续存在的纬向性的文化差异,而形成了东西向的文化差异。 南方地区:温带森林草原景观、半干旱的草原环境;这种情况也影响文化景观的分布。在此时南方地区早中期“东西部”的文化差异也变得模糊,甚至出现了北方地区同样的 发展趋势。 最冷锋过后,气候又向暖湿方向发展。 一、北方地区 北方东部(早期(穴居者)、晚期(狩猎者)),如北京房山周口店山顶洞遗址、辽宁海城仙人洞、河北承德四方洞遗址、山西陵川塔水河、河南安阳小南海、河北石家庄沕沕水风景区水帘洞遗址 北方西部(专业狩猎人群) 山顶洞遗址 第一文化居(最上之文化层):厚约30公分,距洞口底部 (即“中国猿人”产地最上层)之上约有3公尺. 在这—层发现人类残骨数件、—枚穿孔的牙齿和两件火石石器. 第二文化层:尚分为数薄层;距上室洞底之上约l公尺. 由这文化曾发现有人类牙齿及残骨数件,并不出1立方公尺体积之内,发现现28枚穿孔之狐的犬齿。第3层位于上室底部,颜色很黑,包含物较少,但石钟乳和石灰岩都被烧过,说明曾经为人类居住,厚60厘米。第4层,位于下室之上5米处,此层的上部发现3件完整的人类头骨和一部分躯干骨,在骨骼旁边分布有装饰品,散布着赤铁矿粉,说明下室是葬地;第5层较厚,堆积于下室洞底之上,遗物较少,仅发现有人类牙齿。 第5层之下,为下窨部分,不包含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但发现有很多完整的动物化石,其中以食肉类居多。 年代:相对年代 ;50多种动物化石,其中48种为哺乳动物;其中最后鬣狗、洞熊、鸵鸟为绝灭种;绝灭种占12.1%;其余均为现生种类;说明山顶洞的年代应为晚更新世较晚阶段。从果子狸、猎豹等现代生活在亚热带或热带的物种来看,遗址形成环境应该比较湿润。 遗址年代前后有几个数据;3.4万年和2.7万年左右;这一结果和动物群的综合性质较为一致,说明山顶洞形成时间位于最后冰期冰盛期来临之前的气候温暖湿润的间冰阶;而不是1.8万年和1万年;因为后者与动物群所反映的环境和年代学特征差别多大。 辽宁海城仙人洞 地理位置:又称小孤山;千山山脉西缘的丘陵地带;辽河支流海城河就在洞前流过。 仙人洞洞口向南偏西,宽5.8米,洞进深19米; 洞内堆积:第5层黑褐色粘土质粉沙土层;含白云质大理岩角砾。此层覆盖着洞口附近以外的大部分洞室;出土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磨光石斧和红烧土等。厚度有洞口的几厘米到洞后部的70厘米,为全新世的扰乱层。第4层 褐色粘土夹粉沙土层。 含零星的角砾和砾石,主要分布于洞内的中后部,呈锅底状,最后处2米出土少量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第3层角砾夹黄褐色粉沙土层。此层在洞口厚约2米,并延伸到洞外。角砾多为洞顶下榻部分,尺寸超过1米。出土石制品、角制品和动物化石。第2层:角砾、砾石夹黄褐色俄粘土质粉沙土层。此层在洞口附近后约2米左右,文化遗物和动物化石主要产自此层。第1层沙砾层;自上而下由黄褐色砂砾、褐色粉沙、黑色锰淋滤带和黄褐色砾石构成,含少量石制品和动物化石。 动

文档评论(0)

小红帽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