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唐山大地震卫生防疫工作特点及今后的改进-第三军医大学学报.doc

汶川唐山大地震卫生防疫工作特点及今后的改进-第三军医大学学报.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3 汶川、唐山大地震卫生防疫工作特点及今后的改进措施 曹 佳(第三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院,重庆 400038) 5.12汶川特大地震,共造成69 197人遇难,18 289人失踪,损失惨重,举世震惊。面对特大地震灾害,全国医药卫生系统面临两大任务和挑战:一是救世(死?)扶伤(救人、救命);二是卫生防疫(防传染病、防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该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集全国、全军之力,医药卫生系统很好地完成了上述两大任务。尤其是卫生防疫工作,在继唐山大地震创造的“大灾之后无大疫”之后,再一次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为灾区防病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目前灾区防病工作已告一段落,认真分析唐山、汶川大地震卫生防疫特点、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和对策建议,对于今后我国、我军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等非战争军事行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大地震卫生防疫工作共同点及任务 1.1地震灾后卫生防疫的概念及其范畴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大家都在讲要防止“大灾之后有大疫”。那么什么是大家担心的“疫”呢?这里的“疫”,传统意义上是指“瘟疫”,即传染病,尤其是指一些传染性强、来势猛、传染面广的烈性传染病。如消化道系统的霍乱、伤寒、痢疾、甲肝等,呼吸系统的流感、结核、百日咳等,还有如乙脑、出血热、钩体等虫媒性传染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染病流行需要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重要的环节,缺一不可,否则不会流行。要防住“疫”,卫生防疫工作就要紧紧围绕这三个环节来展开。当然,现在的“防疫”概念已有了很大的扩展,按照现代公共卫生学的概念,我们应该理解为除了需临床救治的伤和慢性病外,在较短时间内,有一定人群比例发病并对人群健康造成(潜在)威胁的疾病,都有应该归入“疫”情(病)中。这样,诸如食品变质、霉变、污染等造成的人群食物中毒,废气、毒气泄漏造成的中毒、大量蚊虫造成的虫咬性皮炎,无条件洗澡、高温、潮湿等造成的“烂裆”等等……只要是在一定的人群和现场发生,通过卫生防疫工作的具体实施和干予(预?),可以避免其发生或较大程度地降低的疾病或损害,都可以归入“疫情”或公共卫生学事件中。也都(有)是卫生防疫工作的范畴。 ———————————————— 作者简介:曹 佳,男,四川省江油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环境和遗传毒理学方面的研究。电话:(023E-mail:caojia@ 收稿日期:2008-11-03 另外,从主动防疫的角度看,以提高群众普遍的防病知识、卫生习惯、健康水平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以保护易感人群为主的计划免疫和应急免疫工作,也是当今卫生防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2汶川、唐山大地震后卫生防疫的共同特点 唐山、汶川两次大地震,前者死亡人数24万多,后者近9万,均造成人员惨烈损伤。但两次灾后均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说明卫生防疫工作抓住了控制疫病发生的关键环节,才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总结以两次大地震为代表的地震后的卫生防疫工作,呈现出许多共同特点: 1.2.1 发生环境致疫(病)情的可能性突然增大 地震造成自然环境和生活设施的巨大破坏,彻底摧毁了人们的住所,也毁坏了与保证健康息息相关的食堂、医院、疾控体系等。震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住在简陋、潮湿、卫生条件差的窝棚、帐篷、板房中,造成居住环境恶化、蚊蝇滋生,更无条件洗澡。另外,地震造成疫源地破坏,许多疾病中间宿主如老鼠、旱獭可大量迁移,进入人群的生活圈中,传播疾病。上述这些因素, 1.2.2发生“病从口入”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大地震往往山崩地裂,饮用水源受到很大的破坏,自来水管网也不同程度被损坏,污染可能性增大。灾后临时厕所往往不够,人们卫生习惯变差。大雨、泥石流经常发生,均容易导致水体被人禽粪便污染。灾后一段时间由于交通中断等多种原因,会造成部分灾民和救援人员食品短缺、食物污染、食品卫生监督停顿。上述这些因素都容易导致许多水源性和食源性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等“病从口入”现象发生。 1.2.3发生免疫力下降,呼吸道传染病的风险加大 地震造成人员均搬入拥挤、狭窄、卫生条件差的“地震棚”居住,人口密度骤然增大,接触频繁。震后人员投入抗震自救,连续作战,身心疲惫。加之公共卫生服务中断,婴、幼儿计划免疫接种停滞。老年有病难治,积小病成大病。均易导致人群整体免疫力下降,易感人群增加,发生疾病,尤其发生呼吸道传染病的危险性大大增加。 1.2.4发生精神抑郁,心理障碍,行为异常的可能性增加 巨大的地震灾害,毁灭的不仅仅是机关、厂房、学校……等有形的东西,更夺取了无数人鲜活的生命,撕裂了无数幸福的家庭。面对家园毁灭、亲人痛失、满目疮 1.3大地震后卫生防疫面临的共同任务 针对大地震后卫生防疫的共同特点,再结合控制传染源,切

文档评论(0)

136****37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