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溶菌反应 溶菌反应常作为某血清中是否存在相应抗体的检测方法。 ?第三节 补体参与的抗原抗体反应 1.补体参与直接的抗原抗体反应 2.补体参与间接的抗原抗体反应 2.补体参与间接的抗原抗体反应 (1)补体结合试验 (2)被动红细胞溶解试验 (3)溶血空斑试验 (1)补体结合试验(complement fixation test) 1901年由Bordet和Gengou首先应用溶血反应作为指示系统,建立的检测抗原抗体反应的方法。 补体结合试验原理 (2)被动红细胞溶解试验 即吸附抗原的红细胞在有相应抗体和补体存在时,出现红细胞溶解反应。 抗原致敏红细胞——加入待测血清和补体——判断结果 (阳性对照:加入相应抗体和补体) (3)溶血空斑试验 是测定B淋巴细胞产生和分泌抗体功能的一种体外试验方法。 溶血空斑试验 第一节 沉淀反应 第二节 凝集反应 第三节 补体参与的抗原 抗体反应 第四节 中和反应 第五章 经典免疫学技术 第四节 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neutralization): 是免疫学和病毒学中常用于检测中和抗体是否存在及其效价的试验,反映抗体中和病毒感染性或细菌毒素的生物学效应。 中和抗体: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使之产生能中和相应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毒素),从而使病原微生物丧失感染能力或毒力的抗体。 (中和抗体:能与病毒结合,使其失去感染力的抗体。 抗毒素:能与细菌外毒素结合,中和其毒性作用的抗体。) 中和反应的原理 即将被检血清与病原微生物混合,经适当时间作用后,接种于宿主系统(包括动物、鸡胚或培养细胞),按照对其产生的保护效果的差异,可判断该微生物或毒素是否已被中和,并计算出中和的程度(中和指数),即代表中和抗体效价。 中和反应的特点: (1)检测机体内是否存在中和抗体以及中和抗体的效价,直接反应机体抗病毒的能力,有利于临床诊断; (2)中和抗体在体内存留时间一般较长,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3)中和反应有严格的种、型特异性,可对分离的病毒进行准确的分类鉴定。 缺点:操作麻烦,试验时间较长。 中和反应的类型: 1.终点法中和反应 2.蚀斑减少法中和反应 1.终点法中和反应 根据滴定被血清中和后的残余毒力,来判断血清中中和抗体的效价。 (1)固定病毒稀释血清法 (2)固定血清稀释病毒法 (1)固定病毒稀释血清法 先固定病毒的毒价,再与等量的递进稀释的待测血清混合,置37℃ 1小时,每一稀释度接种3~6只动物(或鸡胚、培养细胞),接种后记录每组动物(或鸡胚)的存活数和死亡数(或培养细胞破坏程度),然后计算其半数保护率(PD50),即该血清的中和效价。 (2)固定血清稀释病毒法 将病毒原液作10倍递进稀释,分别与等量正常血清(对照组)、待测血清(试验组)混合,置37℃ 1小时,每一稀释度接种3~6只动物(或鸡胚、培养细胞),接种后记录每组动物(或鸡胚)的死亡数(或培养细胞破坏程度),然后计算其半数致死率(LD50)和中和指数。 (2)固定血清稀释病毒法 中和指数= 试验组LD50/对照组LD50 2.蚀斑减少法中和反应 是血清中和抗体的一种较为敏感的检测方法,抗体效价是以蚀斑数减少50%的血清稀释度表示。 试验使用定量的病毒(100PFU)与不同稀释度的等量血清混合后感染细胞,再与营养琼脂混合后铺板并培养,数天后统计蚀斑数。 * 第一节 沉淀反应 第二节 凝集反应 第三节 补体参与的抗原 抗体反应 第四节 中和反应 第五章 经典免疫学技术 第二节 凝集反应 1.直接凝集反应 2.间接凝集反应 3.桥梁凝集反应 4.共同凝集反应 第二节 凝集反应 1.直接凝集反应 2.间接凝集反应 3.桥梁凝集反应 4.共同凝集反应 1.直接凝集反应(direct agglutination) 是将细菌或红细胞与其相应抗体结合产生的细菌凝集或红细胞凝集现象。 1.直接凝集反应 (1)微生物凝集反应 如诊断伤寒病的肥达氏 (Widal reaction)反应 (2)同种红细胞凝集反应 如检查血型的血细胞凝集现象 第二节 凝集反应 1.直接凝集反应 2.间接凝集反应 3.桥梁凝集反应 4.共同凝集反应 2.间接凝集反应(indirect agglutination) 用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包被在一种与免疫无关的、具一定大小的不溶性颗粒(即载体颗粒,如:乳胶颗粒或红细胞)的表面,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单招真题英语试卷(原卷+ 完整版2025.pdf VIP
- 202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招考试数学试卷.pdf VIP
- 2025广东惠州市生态环境局博罗分局和博罗县污染防治攻坚战总指挥部办公室招聘编外人员38人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2025广东惠州市生态环境局博罗分局和博罗县污染防治攻坚战总指挥部办公室招聘编外人员38人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华荣KJG-口/口Y系列说明书(和利时保护器).doc VIP
- 医疗器械 质量手册.doc VIP
- SYB第八步(3)-制定销售和成本计划.ppt VIP
- 2025广东惠州市生态环境局博罗分局和博罗县污染防治攻坚战总指挥部办公室招聘编外人员38人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2024年浙江省嵊泗县人民医院公开招聘护理工作人员试题带答案详解.docx VIP
- 常用急救药品ppt课件.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