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高压指数与华北地区年降水量的相关分析.doc

西伯利亚高压指数与华北地区年降水量的相关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西伯利亚指数与华北地区年降水量的相关分析 谢琪 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南京 (210098) xieqihhu@163.com 摘要:本文通过1957-2002年西伯利亚高压的位势高度场数据资料和同期的华北地区年降水量资料,分别研究了西伯利亚指数和华北地区年降水的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西伯利亚指数和华北地区年降水量达不到信度水平95%的t检验;但春季和夏季的西伯利亚指数和华北地区的年降水量的相关性却通过了检验。在相对大一些的时间尺度上,西伯利亚指数和华北地区年降水量的相关性非常好,能为研究西伯利亚指数对华北地区年降水量影响提供依据。 关键词:西伯利亚指数;华北年降水量;相关分析 引言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由于季风降水时空变化大,干旱、洪涝等气候灾害经常发生。中国科学技术蓝皮书第5号将干旱列为我国气候灾害之首,而华北地区发生干旱的频率又居全国之首。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我国华北地区出现了连续干旱现象[1]。华北地区近20多年来干旱形势不断加剧。90年代后期以来华北地区更是连年出现大旱,不少地区连续五、六年遭遇干旱。 中国华北地区人口密集,土地、矿产资源丰富。然而,由于旱涝现象的存在,华北地区又是水资源十分贫乏的地区之一。水资源的缺乏已严重地妨碍了华北地区工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严重影响着华北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是华北地区今后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2] 。 为了探讨华北地区的干旱原因,已有许多学者做过研究。陈烈庭[3]的研究指出华北地区近40多年来发生过两次变干过程:一次是在60年代中期,另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黄荣辉[4]等人认为这可能主要是由于60年代中期和从80年代到90年代初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明显升高,而在70年代明显降低所造成。张庆云[5]的研究指出华北夏季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与夏季东亚一太平洋地区上空500 hPa位势高度场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的年际和年代际的南北变动密切相关。本文仅从西伯利亚高压指数的角度,拟按照月、季节、年的顺序,依次讨论西伯利亚高压指数对华北地区年降水量的影响。 1 资料说明及地区概况 华北地区由五省两直辖市构成,包括有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山东以及北京和天津。大致经纬度范围为32°N-42°N, 97°E-126°E。 本文使用了NCAR/NCEP提供的1957年-2002年500 hPa的西伯利亚高压的位势高度场资料和同期的华北地区年降水量资料。其中为了将西伯利亚高压区域缩小,选取40o-50oN,90o-110oE区域内的位势高度值将区域内的标准化变量的合计平均值作为西伯利亚高压指数。该区域内2.5o×2.5o为一个格点,该区域内共有5行9列,即每一年中共有45个数据,年代取自为1957-2002年,一共46年,这些格点上的500hPa上高度值组成了西伯利亚高压指数资料。华北地区的年降水量资料相对简单,是一个46年的序列。 2 西伯利亚指数的特点 图1给出的是西伯利亚指数的年际变化图,其中折线表示西伯利亚指数的年际变化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在46年的序列中,有几个很大的突变,如1965年,西伯利亚指数突然增强,在1984、1985年突然减弱。图中虚线表示趋势线,用线性方程来表示为:y = 0.0602x-1.415,这表示西伯利亚高压指数平均每十年增加0.6,增幅是相当大的,说明西伯利亚高压从1957年至今虽然中间时有波动,但一直处于显著增强的趋势。 图1 西伯利亚指数的年际变化图 3 华北地区年降水量的特点 从降水距平来看,如图2所示,46年中只有20年大于平均降雨水平,年降水从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是增加的趋势,而从60年代中期到现在则是减少的。60年代中期发生的华北降水的显著变化并不是孤立的,60年代中期,北非、印度及我国等许多地区降水和其它气候要素都发生过一次跃变,是一个大尺度现象。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华北地区年降水量在46年的时间序列中,有两次变干过程:一次在60年代中期接近为0,虽然之后在60年代末期有了一定的增量,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七十年代初降雨处于负距平。另一次在70年代末期,虽然降水量在七十年代中期有了上升,但也无法避免地在七十年代末出现了负距平,这与陈烈庭[1]的论断是完全一致的。由此可见,在60年代中期之前,华北地区的年降水还是偏多的,但是此后,特别是80年代初期之后,华北地区年降水持续偏少,一直处于负距平状态,且有负距平不断增大的趋势,华北地区干旱现象日益严重。 图2 华北地区年降水量标准化距平图 4 西伯利亚指数与华北地区年降水量的相关分析 4.1 月西伯利亚指数与华北地区年降水量的相关分析 取n=46 取信度水平=0.05,=2.015,由公式r2(n-2)>2(1-r2)可算得:=-0.29

文档评论(0)

136****37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