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付予彬看古典与现代理性主义与西方现代音乐一理性主义和西方传统音乐西方艺术一开始就受到一种科学观念的影响早在公元前六世纪末毕达拉斯学派就对艺术作出了解释后来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也一再强调艺术对自然的摹仿关系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成员大多是数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他们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解释认为数的原则支配著宇宙中的一切现象艺术也不例外首先就是要对对象作充分的了解分析而且不能凭著初次接触而是要经过极勤奋的功夫长久的经验以及对于一切细节的广泛知识对于雕塑家雕刻家写生画家以及凡是按照每一种类事物去刻塑或画出最美
00139133 付予彬
看古典与现代
——理性主义与西方现代音乐
(一)理性主义和西方传统音乐
西方艺术一开始就受到一种科学观念的影响。早在公元前六世纪末,毕达拉斯学派就对艺术作出了解释。后来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也一再强调艺术对自然的摹仿关系。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成员大多是数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他们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解释,认为数的原则支配著宇宙中的一切现象,艺术也不例外。首先就是要对对象作充分的了解、分析,而且,“不能凭著初次接触,而是要经过极勤奋的功夫,长久的经验以及对于一切细节的广泛知识。”对于雕塑家、雕刻家、写生画家以及凡是按照每一种类事物去刻、塑或画出最美的形象的人来说,情形至少是如此。至于美,“在各部分之间的对称……一切部分之间都要见出适当的比例,象在波里克勒特的‘法规’里所定的……”而数的合理将产生特殊的美感,如影响至今的“黄金分割”就是一例。“成功要依靠许多数的关系,而任何一个细节都是有意义的。”
我们无法听到柏拉图或毕达哥拉斯时代的希腊音乐,不过音乐在毕达哥拉斯的理论中也成了一种数学,而且这种影响可以说一直持续到20世纪之前。至少到17、18世纪复调音乐、对位手法发展到顶峰时,音乐家们几乎是凭着一种数学计算能力来精确地完成音乐作品的。这在巴赫的绝笔《赋格的艺术》中那规整而充满对称的乐句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而在此前后,各种各样的音乐理论也发展起来,出现了“奏鸣曲式”等复杂的曲式;一些音乐体裁(如交响曲、奏鸣曲等)也逐渐完善,至此,音乐的大的“架构”已经构筑完善。与此同时,填充这些“架构”的内容——旋律与和声也逐渐发展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于是我们在海顿和莫扎特那近150首交响曲中,听到的尽是奏鸣曲式的第一乐章、慢板第二乐章、小步舞曲/三重奏第三乐章和快板第四乐章;奏鸣曲式中还必须包括有着对应调性关系的、音乐情绪上相板的两个主题的呈示、发展和再现以及在发展部中的激烈“斗争”;所有的和声都依照着I – IV – V – I的基本循环进行着“起—承—转—合”的推进;当然如果有一段漂亮的赋格,这首乐曲就更加完美了。当时的人们在如此复杂的“法规”下欣赏着他们的天才们创造出来的“美”的音乐,在现代听惯了二部(主歌—副歌)歌曲的人们看来是多么呆板和“累”,然而以上这些无一遗漏地包含在莫扎特的最后几首交响曲中,而且就因为“朱庇特”交响曲的最后乐章比其他交响曲多了一段赋格,这首交响曲成为了莫扎特交响曲中集大成之作。
这些曲式、结构和和声的多重规矩终于在贝多芬笔下成为了历史。贝多芬首先是这些规矩的忠实遵循者,然而他对音乐中戏剧冲突的要求使他不得不放弃一些规矩而成为“创造者”和“突破者”——他先是将交响曲式的第三乐章改为谐谑曲,再是把整个曲式扩大为五个乐章,最后把第二、第三乐章交换位置并加入人声。这种冒险的行径在当时并未引起听众多大的反对,相反,在历史性的第九交响曲首演时,观众的反应极为热情。当然,有好事者指责最后的“欢乐颂”乐章为“随意的拼凑”,但这些少数的遗老是挡不住历史的前进的。然而让我们来中肯地评价贝多芬和莫扎特的音乐,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贝多芬的和声是只能算勉强及格的。这也就是如今的人们闲时宁可听莫扎特也不听贝多芬的原因,虽然大多数人不理解莫扎特的交响曲中隐藏着怎样的玄机,但他们觉得“好听”。“好听”——对于现代人来说这就够了。现在的人不需要奏鸣曲式,不需要古典音乐中的和声学,他们只要“好听”和“自然”。以上是后话。
贝多芬的突破开辟了浪漫主义。此后作曲家们不那么死守着规矩,而以自己的表达为核心:肖邦的钢琴曲独辟蹊径,柏辽兹的配器法独树一帜,舒曼的交响曲“支离破碎”而忠实地反应了一个艺术家的心声;直到后来瓦格纳颠覆性地运用和声制造绵延不绝的“大噩梦”式的(法国作曲家拉威尔语)乐剧,给人带来不是“理性”的美感而是生理上的过瘾与快感。与瓦格纳相对的捍卫传统的“勃拉姆斯派”此刻却仍作着越来越艰深而复杂的交响曲,终被柴科夫斯基等同代人斥为“无能”。
此时,音乐中理性的“秩序”已渐渐地被音乐的“生理功能”代替了。
(二)现代音乐中的理性与非理性以及我的一点点看法
20世纪是纷杂与颠覆的,各种各样的声音相继出现。世纪之初,奥地利人勋伯格首创“十二音”作曲法,将传统音乐最后一道屏障——和声学——彻底否定了。在十二音音乐中,一个八度内的12个音被赋予相同的地位,从而取消了以前和声学中的“主音系统”,也就使得音乐不再有正常表达人的感情的功能。基于12音的和声是抽象而“灰色”的,丝毫没有大调式的“明亮”感和小调音乐的“晦暗”感,作曲家将12个音排成一个序列,然后使用正序、倒序、将音列上下颠倒等方式完成乐曲,(因此12音音乐也称为“序列音乐”)。这让我想到了“数字化”这个词,然而这样的音乐又有何意义呢?在巴赫时代,“数字化”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