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注释模板.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附件2: 《中国药典》三部注释模板 1. 细菌类制品注释模板——皮内注射用卡介苗 2. 病毒类制品注释模板——流感疫苗 3. 治疗类制品注释模板1——人血白蛋白 4. 治疗类制品注释模板2——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 5. 体外诊断类制品模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盒 皮内注射用卡介苗 卡介苗是一种活的、减毒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制成的疫苗,通过人工方法接种于人体,使未受结核菌感染的人体产生一次轻微的没有临床危险的原发感染,从而产生一定特异性免疫力,当人体再次感染自然结核菌时,可以限制细菌的生长繁殖,减少体内结核菌的数量而起到预防结核病的作用,对儿童原发性结核病、血行播散性结核病及结核性脑膜炎有显著的预防效果。 1901年,法国科学家Nocard从患结核性乳腺炎的奶牛身上分离到一株强毒性牛型结核杆菌,后经法国医生卡默特(A.Calmette)和兽医介兰(C.Guerin)在含5%甘油牛胆汁的马铃薯培养基培养,发现牛型结核杆菌毒力逐渐降低,该结果于1907年发表。此后持续13年,经过230次的连续传代,在1921年动物实验结果证明这株牛型结核杆菌失去了毒力,该菌感染牛、豚鼠、小鼠、猴和家兔都不能使其发病,但能产生免疫力,该菌株达到了疫苗菌株的标准,将其制成疫苗,1921年7月1日疫苗首次应用于人类,经过几年的时间证明其预防结核病安全、有效,于1924年在全球应用推广,1928年法国召开国家科学大会为纪念卡介二氏的功劳,将该菌株制备的疫苗定名为卡介苗(bacelle Calmette Guerin BCG )。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卡介苗是通过口服途径免疫的, 由于口服卡介苗安全性与有效性都存在缺陷,而改由皮下注射、皮内注射以及皮上划痕的方法进行免疫接种,通过实践结果证实,皮下注射会引起脓肿等局部反应;而皮上划痕的方法难以保证接种的剂量。因而皮内接种卡介苗的方法得以广泛使用,其剂型也由早期的液体改为冻干,大大提高了接种的效果。 1974年BCG被纳入WHO扩大免疫计划[1]。至今BCG共约在172个国家、接种40亿人次,每年约1亿儿童接种BCG,是世界上接种人数最多,最安全的疫苗之一。 自原始的卡介苗菌株从巴斯德研究院供应到世界各国后,不同的实验室各自建立了传代方法,多数实验室是在土豆胆汁或土豆苏通培养基上传代与保存,这种传代方式继续应用到40年代中期,在许多地区一直应用到上世纪50、60年代。经过长期传代,在生物学特性、免疫学特性、保护效果和剩余毒力等方面产生显著差异,形成了不同卡介苗亚株。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卡介苗制品的菌株分别为卡介苗巴斯德株(Pasteur 1173P2)、丹麦1331株(Danish 1331)、日本172株(Tokyo 172-1)、莫斯科株(Moscow 254) 、巴西株(Moreau)等,我国卡介苗菌株为Danish 823菌株传代培养而来,名为上海D2PB302PSII甲10菌株,是我国唯一的卡介苗生产用菌株。 我国目前所用BCG为冻干皮内注射用BCG,包括10人份疫苗(含卡介菌0.4~0.6mg)和5人份疫苗(含卡介菌0.2~0.3mg)两种规格。主要用于3个月以内的婴儿或PPD皮试阴性儿童预防结核病。目前国内上市仅为5人份疫苗(0.25mg)一种规格。 [ 制造概要] 1、总体工艺情况及国内外发展状况; BCG作为一种活疫苗,生产过程主要包括菌体培养、菌体收集和洗涤、菌体研磨、定量稀释等。目前,国际上BCG生产主要采用表面浮膜培养和深层培养两种技术。表面浮膜培养是最经典的方法,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采用该方法。 我国BCG生产采用表膜培养,原液生产工艺可分为菌种接种与培养、菌液收集和研磨两个阶段,大致工艺可概略如下。启开工作种子批菌种,接种于苏通马铃薯培养基,培养一段时间,挑取发育良好的菌膜移种于改良苏通综合培养基表面(S1),37℃-39℃静止培养10-14天,连续在液体苏通培养基上培养2-3次(S2或S3),收集S2或S3菌膜制成100mg/ml菌悬液,取适量菌悬液接种入苏通培养基中(S纱),37℃-39℃培养10-14天,在液体表面逐渐形成菌膜即为纱膜。用S纱在苏通培养基上传代2-3次,成为纱膜第2代或第3代,培养8-12天的第2代或第3代纱膜可用于制备BCG。菌种自启开至最终收获物传代代数不能超过12代,每代 收集菌膜压干后称湿重,移入盛有不锈钢珠瓶内,钢珠与菌体的比例应根据研磨机转速控制在一适宜的范围,并尽可能在低温下研磨,或用手工研磨,加入适量无致敏原稳定剂稀释成一定浓度的BCG菌体原液。对BCG原液进行纯菌检查和浓度测定,向原液中加入稳定剂,制成1mg/ml或0.5mg/ml半成品。对半成品进行纯菌检查、浓度测定、沉降率测定、活菌数测定及活力测定,然后

文档评论(0)

yuxiuf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