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骈体文钞》评语看李兆洛“融通骈散”的文章学理论
李兆洛是清代阳湖派代表作家之一。在清代文章学存在骈散之争的时代背景下,针对当时古文创作的流弊,李兆洛通过评选《骈体文钞》的方式,阐释其“推尊骈体,破除古文藩篱,以期在观念和实践上真正融通骈散”①的理论宗旨。《骈体文钞》评语作为李兆洛理论批评的具体实践,充分体现了他以“融通骈散”为宗旨的文章学理论。
一、探讨文章源流,印证“骈散同源”
乾嘉年间,骈文出现复兴趋势。针对古文家排斥骈文的态度,清代推崇骈文者多把“骈散同源”作为恢复骈文地位、主张骈散同尊的理论基础。李兆洛反对古文独尊,说:“文之体至六代而其变尽矣。沿其流极而溯之,以至乎其源,则其所出者一也。吾甚惜夫歧奇偶而二之者之毗于阴阳也。毗阳则躁剽,毗阴则沉■,理所必至也,于其相杂迭用之旨,均无当也。”(《骈体文钞序》)从文章源流演变角度,表达了他认为“骈散同源”的文章学观念。李兆洛弟子蒋彤在《李申耆兆洛年谱》中说:“先生以唐以下始有古文之称,而别对偶之文曰骈体,乃更选先秦、两汉以及于隋为《骈体文钞》,欲使学者沿流而溯,知其一原”,也认为李兆洛《骈体文钞》的编选目的在于表达其“骈散同源”文章学观念。在《骈体文钞》评语中,李兆洛通过对魏晋南北朝骈文源流的探讨,充分印证了这一文章学观念。
从“源”的角度,他认为魏晋南北朝骈文的源头出自先秦两汉文章。李兆洛编选《骈体文钞》,收入了诸如司马迁《报任安书》、诸葛亮《出师表》等散文作品,有人对此表示不解。在《答庄卿珊书》中,他对自己的做法进行了解释并指出:“《报任安书》,谢■、江淹诸书之蓝本也;《出师表》,晋宋诸奏疏之蓝本也。皆从流溯源之所不能不及焉。”从源流演变的角度,指出了六朝骈文与两汉文章的承传关系。认为“欲宗两汉非自骈体入不可”②,通过学习六朝骈文达到宗法两汉文章的目的,这是李兆洛编选《骈体文钞》的用意。在具体文章的评语中,评张载《剑阁铭》“亦是步趋子云”,评郑朋《奏记萧望之》“亦从《战国策》出”,评王稚纪《司隶校尉杨孟文石门颂》:“以质得古,出于《凡将》《滂喜》者也。”评嵇康《养生论》“此等文自《论衡》出”。这些评语都从具体文章出发,指出魏晋南北朝骈文出自先秦两汉文章,表达了他认为先秦两汉文章是骈文源头的看法。
从“流”的角度,他指出魏晋南北朝骈文对唐宋文章的影响。评温子■《寒陵山寺碑》“唐初《等慈》《昭仁》诸文嚆矢”,评薛道衡《老氏碑》“此初唐四杰之先声”,评张华《女史箴》:“极醇,实是宋人所宗。”评李公辅《天命论》:“舂容茂美,固足下开燕、许。”评刘孝标《广绝交论》:“以刻酷抒其愤恚,真足以状难状之情,《送穷》《乞巧》皆其支流也。”评■广基《贤良对策》:“东京之流裔,汴宋之先驱。”这些评语也是从具体文章入手说明初唐四杰、燕(张说)、许(苏■)、韩愈以及宋代作家在文章写作方面都受到魏晋南北朝骈文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骈文为历代古文家所轻视,明代前后七子倡言“文必秦汉”,唐宋派和清代桐城派则以唐宋八大家接绪秦汉文统,都有意忽略了魏晋南北朝骈文的存在。李兆洛运用“推源溯流”的方法,通过对具体文章的分析,既强调先秦两汉文章是魏晋南北朝骈文源头,又揭示了魏晋南北朝骈文对唐宋文章的影响。“推源溯流”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传统方法,其核心理念在于将某一时代的作家、作品放到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也就是文学传统中进行衡量和评价。李兆洛采用这种方法,将魏晋南北朝骈文置于文章发展流变中给予关照,彰显了魏晋南北朝骈文承上启下的作用,充分印证了他“骈散同源”的文章学观念,而这一观念是他倡导“融通骈散”文章学理论的基础。《骈体文钞》评语对文章源流的辨析,为李兆洛“融通骈散”的文章学理论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标举“古朴醇雅”与“丰腴华美”的骈文审美标准
在《骈体文钞》评语中,李兆洛注意对文风进行评论,从中可以看出,他将“古朴醇雅”和“丰腴华美”标举为骈文审美标准。
清初以后,文坛致力于扭转晚明以来空疏颓敝的文风。康熙在《御选古文渊鉴序》中标举“古雅”的文风;方苞在《钦定四书文》中提出“清真古雅”的衡文标准;乾隆《御选唐宋文醇》,以“醇”标题,表明其选文宗旨。可以说,雅正简洁的文风是清代散文创作的正宗,在清代文坛具有代表性的桐城派所标榜的也是这种文风。在最高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文人的自觉追求下,“古朴醇雅”成为清代散文创作的风尚。《在骈体文钞》评语中,李兆洛评司马相如《上书谏猎》“朴而能华”,评李斯《会稽刻石》为“朴浑”,评萧子良《言台使表》“以朴语写俚事而不失雅赡”,评崔■《官箴》“雅懿”,评《汉修西岳庙记》“醇质”,评张华《女史箴》“极醇”,评王褒《四子讲德论》“醇厚”,评王稚纪《司隶校尉杨孟文石门颂》“以质得古”。从这些评语可以看出,李兆洛把古文家常用的“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