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工程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技术总结.doc

博物馆工程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技术总结.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XX博物馆新建工程 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技术 混凝土裂缝防治方案 工程概况 XX博物馆新建工程总建筑面积22138m2。其中地下室建筑面积为6154m2,底板埋深-5.700m,外墙和围护墙体长度450m,地下室上部为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局部钢管柱)—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该工程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地下室底板厚600mm,顶板最大厚度250mm,外墙厚400mm,采用泵送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抗渗指标为p6。大面积不规则形状是本地下室结构的重要特征,因此其混凝土裂缝控制也就成为设计与施工的重点。 1.2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技术 1.2.1结构裂缝的控制思路 在超长结构控制温度裂缝方面,根据温度应力与长度非线性关系,应用“抗与放”原则,具体思路如下: (1)“放”的方法是减少约束体与被约束体之间相互制约,设置永久性伸缩,将超长的现浇混凝土结构分成若干段,以释放大部分变形,减少约束应力。 (2)“抗”的方法是采取措施减少被约束体与约束体之间的相对温差,改善配筋,减少混凝土收缩,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间设置临时伸缩的后浇带,把结构分成若干段,这样可以有效削弱温度收缩应力。在施工后期,将若干段浇筑成一整个,以承受约束应力。 1.2.2 结构 为控制混凝土裂缝,本工程在设计与构造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 (1)在地下室外墙与柱子相连部位,由于两者截面和配筋率相差大,往往在相连部位产生较大的应力集中而导致开裂,为分散此处应力,而增加了水平构造。 (2)本工程地下室部分设置了8道沉降后浇带,六个区进行流水施工,其中1、2区为1200 m2,3、4、5、6区为1000m2,以减少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收缩裂缝和因沉降产生的变形裂缝。 1.2.3 施工过程中的裂 混凝土在凝结过程中产生的收缩受到约束后产生收缩应力,当其大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裂缝。为了有效控制其中有害裂缝(宽度﹥0.2mm)的展开,本工程在施工中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1)温度控制措施:混凝土浇注安排在夜间进行,以便降低混凝土的初始温度,防止其在浇筑过程中过早硬化和出现裂纹。混凝土从低处向高处水平分层连续浇筑。混凝土浇筑时不留施工冷缝,加强振捣使其形成密实的均匀体,减少收缩,浇捣后及时排除表面泌水,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强度。 (2)混凝土的养护措施:通过测温监控和蓄水养护防止混凝土于裂,控制内外最大温差为21℃,(小于规范要求的25℃),且养护期不少于14d。 (3)改善施工工艺:在施工中采取以下措施,以确保混凝土的质量。 对浇筑后的混凝土进行二次振捣,排除混凝土因泌水在粗骨料、水平钢筋下部生成的水分和空隙,提高混凝土与钢筋的握裹力,防止因混凝土沉落而出现的裂缝,减少内部微裂,增加混凝土密实度,使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提高10%~20%,从而提高抗裂性。 1.3 实施效果 本工程在裂缝控制方面从结构设计方案及构造措施、混凝土的配合比、添加外加剂以及施工监测几方面进行控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0年7月地下室验收至今,经过观测地下室顶板、底板均无明显裂缝,满足规范及正常使用要求。 混凝土耐久性技术 2.1工程概况 XX博物馆工程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主体结构安全等级为一级,要求混凝土耐久性达到100年,我项目部根据设计要求与武汉理工大学硅酸盐国家重点实验室展开博物馆主体结构六个类型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 2.1.1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相关措施 掺入高效减水剂 在保证混凝土拌和物所需流动性的同时,尽可能降低用水量,减少水灰比,使混凝土的总孔隙,特别是毛细管孔隙率大幅度降低。水泥在加水搅拌后,会产生一种絮凝状结构。在这些絮凝状结构中,包裹着许多拌和水,从而降低了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施工中为了保持混凝土拌和物所需的工作性,就必须在拌和时相应地增加用水量,这样就会促使水泥石结构中形成过多的孔隙。当加入减水剂的定向排列,使水泥质点表面均带有相同电荷。在电性斥力的作用下,不但使水泥体系处于相对稳定的悬浮状态,还在水泥颗粒表面形成一层溶剂化水膜,同时使水泥絮凝体内的游离水释放出来,因而达到减水的目的。许多研究表明,当水灰比降低到0.38以下时,消除毛细管孔隙的目标便可以实现,而掺入高效减水剂,完全可以将水灰比降低到0.38以下。 2.1.2 普通水泥混凝土的水泥石中水化物稳定性的不足,是混凝土不能超耐久的另一主要因素。在普通混凝土中掺入活性矿物的目的,在于改善混凝土中水泥石的胶凝物质的组成。活性矿物掺料中含有大量活性Si02及活性Al203,它们能和波特兰水泥水化过程中产生的游离石灰及高碱性水化矽酸钙产生二次反映,生成强度更高、稳定性更优的低碱性水化矽酸钙,从而达到改善水化胶凝物质的组成,消除游离石灰的目的,使水泥石结构更为致密,并阻断可能形成的渗透路。此外,还能改善集料与水泥石的界面结构和界

文档评论(0)

zzqk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