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 疾病病因 六淫,即风、热、暑、湿、燥、寒六种外感病邪。 病因即致病因素,包括六淫、戾气、七情、饮食、劳逸、外伤、诸虫、病理产物等。 七情,即人体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戾气,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 3 疾病病因 劳逸,指过劳、过逸、作息无常。 病理产物,指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如痰饮,淤血、结石等,这些病理产物又能引发新的病证。 饮食,指饮食过量、摄入不足、饮食偏嗜、饮食不洁。 诸虫,指导致人体寄生虫的各种虫体。 外伤,指金疮和跌打损伤、烧烫伤、冻伤、虫兽伤。 3 疾病病因 六淫的特点 与居住地区环境有关。 多由肌表或口鼻侵入人体,由表入里,由浅入深。 常有明显季节性。 在发病过程中病证性质可以转化。 可单独或相兼致病。 3 疾病病因 风邪 即致病有善动、轻扬特性的外邪。风为春季主气,风邪以春季为多。当气候反常,超过人体的生理调节能力,或人体抵抗力低下时,更衣脱帽、沐浴或汗出吹风都可感受风邪而至外风病。 热邪 即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特性的外邪。热为夏季主气,夏至前多为温热病。 六淫的特点 3 疾病病因 六淫的特点 湿邪,致病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湿为长夏主气,长夏为夏秋之间。天之阳热下降,地之湿气上升,人最易感受湿邪。 暑邪 即夏至后,立秋之前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特性的外邪。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起病缓,病情轻为伤暑;起病急,病情重为中暑。 3 疾病病因 六淫的特点 寒邪,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寒为冬季主气,冬季不注意保暖易感受寒邪,伤于肌表为伤寒,伤及脏腑阳气为中寒。 燥邪,致病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燥为秋季主气,干涩是自然燥气的特性,燥气进入人体而成外燥病,有温燥和凉燥之分。 1 中医哲学思想 七情内伤 人体精神活动表现:神、魂、魄、意、志,分别归属于五脏。 心主血藏神,主宰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肺主气藏魄,魄属于本能的感觉和动作。 肝主疏泄藏血藏魂,魂属于对事物的知觉。 脾住运化藏意,意是意识、回忆,是神活动的产物。 肾藏精藏志,志是意识和经验的存记,是神明活动的产物。 1 中医哲学思想 七情致病特点 1、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变化为主因,作用于内脏导致阴阳气血失调。 2、直接伤及内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悲)伤肺、恐伤肾、惊伤心胆。 1 中医哲学思想 七情致病特点 3、首先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出现胸肋胀痛、面红耳赤等症; 喜则气缓,可缓和紧张情绪、心气涣散,适度之喜能使心情舒畅,大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 悲则气消,过度忧悲,使肺气抑郁至肺气损耗; 恐则气下,恐惧过度,气血下行,使肾气下陷出现二便失禁; 1 中医哲学思想 七情致病特点 4、情志变化,影响病情。 良性或积极的情志变化,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恶性或消极的情志变化,会使病情加重。 3、惊则气乱,突然受惊,使心气紊乱。 思则气结,思虑劳神过度,导致气机郁结。 4 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的目的 维护人体身心健康,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而延年益寿。 天人相应,顺乎自然。 中医养生的原则 身心合一,形神共养。 动静结合,协调平衡。 摄养脏腑,脾肾为先。 4 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的方法 一、精神养生。 (一)清静养神 使人的精神保持恬淡宁静的状态。 凡事珍惜精神,从容以待,注意控制感情和意念,尽量减少情绪激动对身体产生的不良影响。 (二)情志中和。 人的情志活动保持安和适中,情感发泄要有节、有度,不宜太过。 4 中医养生 一、精神养生。 (三)养性移情 加强性格修养,养性怡人; 培养业余兴趣爱好,舒畅情志; 善于调节情志,勇于自我排解。 (四)愉悦自得。 知足常乐,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 (五)适时调神。 顺应一年四季、一日四时变化,调养精神活动。 4 中医养生 二、饮食养生。 (一)合理调配 1、食物五味调和。 “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咸先入肾”,五味调和可滋养五脏。避免太过或偏嗜。 2、五谷相杂、粗细结合。 3、荤素搭配、以素为主。 4、寒热适宜。 食物属性的阴阳寒热互相调和,食物生熟和冷烫温度适宜。 3 中医养生 五谷:稻、黍、稷、麦、菽。 稻:粳米、籼米、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康复评定技术》讲座.ppt
- 《欧洲历史与文明》英文课件.ppt
- 《消化和吸收》课件.ppt
- 《中兽医基础与临床 》第二章 脏腑学说.ppt
- 常见的原发性头痛.ppt
- 儿童慢性咳嗽的诊疗思路.pptx
- 核心品种推介——强力枇杷露.ppt
- 红茶粉的保健作用.ppt
- 激素类及有关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ppt
-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之失眠症.ppt
- 市科技局副局长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2025年全国两会精神研讨发言材料.docx
- 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读书班开班式上的讲话1.docx
- 关于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工作方案.docx
- 市国资委党委书记学习2025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研讨发言材料.docx
- 在2025年作风建设专题“读书班”上的研讨发言材料(八项规定).docx
- 在县政府全体会议暨廉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4.docx
- 关于我市农村电商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 在某某区安全生产重点工作安排部署会上的讲话.docx
- 市发改局党组书记在理论学习中心组会上学习2025年全国两会精神的研讨发言材料1.docx
- 商务局委员会(商务局)基层党组织“分类指导、争先进位”工作方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