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明理学
课题
宋明理学
课时
2
考点、知识点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学习目标
重、难点
学习环节和内容
学生活动建议
教师活动建议
调整记录
一、儒学危机(人民、岳麓)
1.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的主流思想,呈现繁荣之势。
2.随着汉末谶纬迷信的泛滥,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儒学原有的各种社会政治功能(如为政权合法性提供证明、为君臣父子和各种社会关系提供特定的行为规范、为社会各阶级的成员提供普遍的道德准则等)也随之受到损坏,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动摇。
3.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和佛教盛行,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在国家的大分裂时期,儒家思想(如仁、义、德等)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不能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加上儒学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在佛道的冲击下,儒学出现危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的原因:由于社会动荡,统治阶级将佛教作为巩固统治的工具,人民寻求精神寄托,佛教轮回说具有很大欺骗性,僧尼可以逃避赋役,佛教吸收儒家文化逐渐本土化,等。道教的历史一般分为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唐宋的兴盛、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和清以后衰落四个时期。)
二、“三教合一”
1.魏晋以来,在儒、释、道三教的争论和发展中,调和之风兴盛。
2.隋朝时期,儒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注:“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静修、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也许是虚构的,但却经常出现在唐宋的文艺作品中。)
3.唐朝复兴儒学的主张:⑴唐朝时,统治者尊道、礼佛、崇儒,三教并行。⑵唐中叶以后,韩愈、李翱等人提出要复兴儒学。他们在回应佛道挑战的同时,积极“援佛入儒”与“援道入儒”,企图建立一个融汇“百家之学”的儒家学说。[人民版:唐代中期后,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他激烈反对佛教和道教,宣传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儒家传道的脉络和系统,即儒者之道的传授谱系,尧—舜—禹—汤—文武(以上为圣王合一期)—周公—孔子—孟子;他自命继承了孟子的道统;阐扬《大学》中的修齐治平精神,排击出世主义的宗教。与韩愈同时的李翱提出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二人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4.宋代的儒学复兴运动
⑴理学兴起的原因和条件:①政治上,巩固统治的需要:经历唐末五代的分裂动荡,纲常松弛,道德式微(传统伦理道德遭到破坏),不利于国家大一统。宋朝统一政局后,为巩固政治局势,整顿人心,统治者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同时,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文化政策相对宽松,也有利于儒学的发展。②物质、科技条件:宋朝建立后,农业、手工业、商业迅速发展,科学文化取得巨大成就。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③思想史自身的发展进程:宋代儒学既继承了儒学道统,又抛弃汉唐学者师古泥古的学风,敢于独立思考,大胆立论,吸收了佛、道的思辨哲学来阐释儒学,是儒、释、道三教长期融合的产物。④儒学家自身的反思: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即理学,又称新儒学。⑤反对“新法”的需要(大象):北宋王安石创立“新学”,并以此指导变法,理学作为官僚集团反对变法的精神武器应运而生。
三、程朱理学(岳麓合讲,其他版分讲)
1.宋代理学奠基人:程颢、程颐。程颢(1032~1085),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洛阳人;程颐(1033~1107),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二程曾一同授业于周敦颐。因二程长期在洛阳讲学,故其学说被称为洛学。据记载,大程“德性宽宏”(如坐春风),小程“气质刚方”(程门立雪)。
⑴宇宙观:“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思想核心)。他们认为阳阴二气和五行只是“理”或“天理”创生万物的材料,先有“理”后有物。“理”既是自然的普遍原则,也是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由此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构建起理学的世界观。(岳麓:“天人一理”思想取代了过去的“天地合一”思想,即“理”取代了“天”,是一种进步。)
⑵把握“理”的方法(方法论):“格物致知”。“理”是先天存在的,“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注: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即“即物穷理”:“即物”指对客观事物的考察;“穷理”指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大象版放在二程处讲“格物致知”,人民版放在朱熹处讲。程颐:“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