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哲学思想.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节 精气之化 学习要点: 1、了解精气的概念,理解精气在宇宙形成、万物化生中的作用以及天地之气构成的自然环境对人生命活动的影响; 2、掌握精气运动不止的特性,掌握精气升降出入的运动规律 ; 3、熟悉天地五气五味供养人体,维持生命活动和天地人精气运动方式相类比2个方面,深入理解《内经》天人相应的道理。 气的渊源 气的特性 1、无形可寻 2、无处不在 3、其用可征 4、客观存在 黄帝问道:大地是在下面吗? 岐伯回答说:大地在人的下面、太虚的中间。 黄帝问道:它是凭借什么力量存在于太虚中间的呢? 岐伯回答说:是太虚的大气托浮着它(大气中包含风、寒、暑、湿、燥、火)。燥气使它干燥,暑气使它蒸发,风气使它运动,湿气使它润泽,寒气使它坚实,火气使它温暖。所以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气游行于诸气中间,一年之中,六气下临大地,正是因为大地受到六气的影响才能化生万物。 病案2 患者,女,56,因呼吸气短,全身乏力半月余,于2004年4月17日 就诊。初 起觉胸中气短,上气不接下气,自觉有呼吸将停之感。近1周来更觉肢不撑体,周来更觉胃脘隐痛,纳差食少,喜静恶躁,就诊于某医院。经作胸片、B 超、心电图及血化验等均未发现明显异常,诊断难以明确,住院观察治疗1周病情未得缓解而转诊我院。 刻诊: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垂头俯身,言语低微,未见喘促气急之状; 舌淡体小少苔,脉来左右沉细弱。 询知患者平素身体尚可,平日里为全家十数口人理家做饭,甚为操劳。 询知患者平素身体尚可,平日里为全家十数口人理家做饭,甚为操劳。 胸中大气失其所居,陷走于下所致的大气下陷证。 治宜升举大气; 方升陷汤 (生黄芪、知母、柴胡、桔梗、升麻) 按语 1、从气一元论认识宇宙万物 2、气和形相互转化的思想,形气的相互作用、转化是万物产生的根源。 1106 帝曰:不生化乎? 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人,无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神机:张介宾注注:“凡物之动者,血气之属也,皆生气根于身之中,以神为生死之主,故曰神机。”故神昌则生命活动旺盛,“神去则机息”。由此可见,作为“根于中者”的神机,是生命存在的内在根据,是生命之所以能存在的根本,即生命体的生命力。 气立:?张介宾注:“物之植者,草木金石之属也,皆生气根于形之外,以气为荣枯之主,故曰气立。”作为“根于外者”的气立,主要指生命体与自然环境之间“气”的交流与转化,也可以说,是生命体与外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活动,是生命体赖以生存的条件。 气的基本运动方式 升降出入 神机 “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 气立 “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 翻译 黄帝说:物有不生不化吗? 岐伯说:物体的内部存有生生不息之机,名曰神机,物体的外形依赖于气化的作用而存在,名曰气立。若出入的功能废止了,则神机毁灭,升降的作用停息了,则气立危亡。因此,没有出入,也就不会有发生、成长、壮实、衰老与灭亡;没有升降,也就不会有发生、成长、变化、收敛与闭藏。所以升降出入,是没有一种物体不具备的。因而物体就象是生化之器,若器物的形体不存在了,则升降出入也就要,生化之机也就停止了。因此说,任何物体,无不存有出入升降之机。不过化有大小的不同,时间有远近的区别,不管大小远近,贵在保持正常,如果反常,就要发生灾害。 按语 气机的 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神机是生命存在的根本,是主宰调控生命活动的机制;而气立则是生命得以维持的条件。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持着生命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1109 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校注 嗌,咽也。 天气,天之清气也; 地气,五味食气也。 谷气,水谷精微也。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六经之于人,犹江河之于地也。肠胃之于人,犹大海之于地也。九窍之于人,犹洞穴之于地也,皆水气所注之处也。 翻译 “天之清气同于肺脏,地之浊气通于咽,风气通于肝脏,雷气通于心脏,水谷精微之气通于脾脏,雨

文档评论(0)

zhanglaif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张来法,1962年生人,山东农业大学农业教育本科学历,嘉祥县农业局农业经济发展中心高级农艺师。济宁市十大科技精英、市百名优秀科技特派员、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县招商引资先进个人称号。共获市级以上农业科技成果15项,核心期刊发表科技论文46篇。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