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2
以“情”为径,于“无我”之境 着“有我”之色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基本途径
课堂的沉闷与学生的漠然,是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低下的直观表现。其主要原因是情感投入的缺乏。“知在行,而情意不达,则无趣,”没有情趣的课堂,只能置学生于“无我”的境地,这完全背离了新课程主体意识培养的根本原则,实则是对学生的一种不负责任的伤害。因此,我认为,于“无我”之境,着“有我”之色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基本途径。
一、 以情为美,以美为趣,着“有我”之色
课堂教学过程中“无我”之境,其形式上表现为不参与、不投入,内容上表现为无见解、无情趣,学生始终游离于作品之外,思想感情达不成共鸣。理智上体会不到满足,情感上体味不到愉悦。学习的过程应始终以兴趣相伴,否则,人就成了学习的工具,而非学习的主体,长期“无我”的过程反复,学生游离于课堂和文本之外,只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殆尽,导致厌学、弃学的结果。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培养“以情为美,以美为趣”的审美情趣,体现语文精神,达到理智满足,情感愉悦的境界,真正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兴趣是学习的结果,而不仅仅是开始。正如没有见过或尝过李子味道的人,绝无所谓兴趣可言,这就是说,兴趣源于美感,美感催生兴趣,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丧失,归根结底是因为教学过程中的美感或缺,美的感受就是理智的满足,情感的愉悦。选入教材的大多是名家精品,具有比较高的审美价值,它为我们再现了诸多的审美形象,而形象的美是种外化,它还依赖于人的主观感受,内化为某种审美情感,审美不单要体会形象之美,更要融合自己的感情形成审美感受、审美判断,这就要求我们透过直观、外在的形象去探寻内在的情感,以情为美,以美为趣。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这样的诗句“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里除了有驻足半山,远望海日升空之意境,天鸡高唱的辽远、空旷的意境美,更有一种豪情勃发,壮志凌云的情感蕴含其间。结合作者的遭遇,他当时初到长安,带着满腔抱负,也终于能被皇上赏识,青云直上,而后来群小馋毁,无奈骑驴出京都,一时之间前路无定,岂不是“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诗人李白在此创造了情感美的典范,学生没有如同李白一样丰富的生活阅历,但却有着类似的情感经验,只要我们置身其中,那些类似的情感经验就会很容易被唤醒,从而和作家作品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不仅感受到情感美的震撼,也会体会到“着我之色”的快乐。我们见过形形色色的吝啬鬼,但没有一个像葛朗台那样经典,是因为这个形象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情感;我们也有过彻心痛骨的离愁别恨,却没有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那样细微到极致。文学作品如此,非文学作品也同样,读霍金的《宇宙的边疆》,我们不仅感受到宇宙无边无际的壮阔之美,更能感受到这位轮椅上的科学奇人对于自然界无比热爱的情感触动。这是情感之美带给我们的快乐与享受。感受情感之美,着“有我”之色,首先要沉浸其中。应该暂时忘记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个想象的世界当中,于“无我”的作品当中,着“有我”之色,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古人说过:“宛若身当其处,而几忘其事之乌有;能使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臧懋循《元曲选序二》)列夫·托尔斯泰也说过“感受者与艺术家那样融洽地结合在一起,以至于感受者觉得那个艺术品不是其他什么人所创造的,而是自己所创造的。”(《艺术论》)其次,要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与作者取得共鸣。比如,我们本来有过某种审美经验,然而那是模糊的、潜在的,找不到恰当的语言去表述它。忽然读到一首诗,说出了自己想说却说不出的话,于是置身诗境得到快慰。如清末况周颐所说:“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之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吾灵性与相浹而俱化,乃实为吾有而外物不能夺。”(《蕙风词话》卷一,第9页)由此看来,只有通过“着我之色”,才能达到“有我”的境界,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才不致显得那么苍白。以情为美,着“有我”之色,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自觉。
二、以情激趣,以趣燃情,,着“有我”之色
语文课不仅是思想交流的活动,更是情感注入的鲜活过程,丰富的情感是语文精神的内核,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情感的触动与震撼,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
从语文课堂的现状来看,情趣匮乏的现象比较普遍,即使面对千古传送的名家名作,学生也是神情漠然,对语言情理的感悟显得比较迟钝和淡漠,究其原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