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子户”古已有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钉子户”古已有之_故事先生网 “钉子户”古已有之      “钉子户”似乎是现在城乡改造的大搬迁时期才出现的名词,可这种现象可谓“历久弥新”。早在周厉王三十二年(公元前846年),周厉王为了扩建王宫,要占用一个民间的大池塘,本来与池塘主人鬲从讲好了价钱的,可是周厉王却一时难以给出足够的资财,就派人去和鬲从商量并保证“待秋后按市价分毫不差一应奉还”,但是鬲从以他要靠池塘养鱼育藕谋生为名拒绝同意,于是周厉王没办法只好先给鬲从在宫中安排了一个职位,并承诺秋后依约补偿,鬲从这才让出池塘。      北宋宋仁宗时期,社会繁荣,国库充裕,仁宗想着要把窄小的皇宫扩建一下了,这座皇宫前身只是唐朝沐州宣武军节度使衙署,所以北宋皇宫的大小可想而知了。只不过处于黄金地段的皇宫,其周围民宅聚集,要想扩建势必要拆迁那些民宅。可是,在宋代,即使是皇宫扩建,也不能随意拆迁老百姓的房屋,结果皇宫扩建的计划就因为皇城北面老百姓的反对而作罢。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这种抗拒拆迁的“钉子户”,今天的我们在看到普通百姓敢于对抗皇帝时,总是惊叹他们竟然有如此勇气。其实这是因为古代律法对私有财产有着严格的保护,不要说官僚豪绅,即使贵为帝王,也不能强买强卖,更不能直接抢夺私产。例如,汉代律法就规定,无故私入民宅并有犯罪行为者,主人杀之无罪,还进而规定政府官吏夜间禁入民宅,否则杀之亦无罪。除了私宅,其实还包括私人车船,而私自进入除了不经主人允许的硬闯之外,还包括爬墙等不走正路进入的方式,这些行为一旦被主人发现并打杀,死也是白死,主人有正当权利杀人也无罪。      既然私宅能受到法律的如此保护,百姓也就不惧官府强拆了,官府确实需要征地时,就必须好说好商量,要给予老百姓市场价的补偿才可以,上文中的周厉王要占鬲从的池塘就提出了要出钱补偿,可见古代的“拆迁补偿”还是比较公平的。      清顺治帝五年(1648年),为了避免清朝建立之初满汉两族的矛盾纷争,顺治帝决定在北京城推行满汉划城而居,让汉官和汉族商民全体搬到南城居住,并责令户部详查房屋间数,搬迁的居民每间给四两银子的补偿,而且还要求补偿款必须要各拆迁户亲自到户部衙门领取,不让有关官员发放,以防止这些官员克扣、吞没拆迁补偿银两。对拆迁户先给银子,至于何时搬迁看个人意愿,只要在半年以内迁走就行。顺治帝的补偿办法没有引起民族纷争,搬迁工作很顺利。      古代如此,到了近代亦然,民国时期最著名的钉子户就属敢于和“中华民国”大总统蒋介石较劲的周顺房了。蒋介石想把老家浙江奉化武陵镇上的旧房子拆掉扩建,因为土地面积不够就需要旧宅周围的邻居们拆迁,以便给蒋家新宅院腾出地方来,邻居们得知此事后,纷纷让出自己的宅基地,可是偏偏蒋宅隔壁卖千层饼的周顺房的主人却不愿意放弃自己祖居的旧宅迁居他处。      蒋介石听闻之后,也无可奈何,只得叹一句:“迁不迁由他去吧。”于是,今天人们参观蒋氏故居时,便可看到蒋家大院右侧嵌着一个“周顺房千层饼店”。      在农业社会的古代,田宅是老百姓重要的私人财产,而且还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承认和保护私产是封建王朝统治的根基,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古代皇帝也不敢随意拆迁黎民百姓的房屋、征收他们的土地。  民间故事:红豆树结良缘   作者: 谭明全   川西有一红豆村,境内有一株高约五十米,直径两米的红豆树。据传为唐德宗兴元二年所植,距今已有一千两百多年的历史了。   究竟这树是谁所栽?说起来还有一则优美动听的故事呢。   公元784年春,唐德宗李适为巩固帝位,颁诏全国举行大考。徐家场杜临观有一位文武秀才刘春水,决意上京赴考。未婚妻缪秋菊把他送至路旁,二人依依不舍。缪小姐道:”此次送君应试,我没什么临别赠物,只想出一联:浪中鱼,鱼跃龙门,莫学春水流(刘)逝。”刘春水心里呼道,妙!缪秋菊是提醒我莫忘今日之情,用谐音且一语双关。   于是,他拱手道:”谢小姐一片爱意,学生献丑了:山里花,花开锦障,永恋秋菊妙(缪)香。”缪小姐听罢刘春水用谐音一语双关回答了她的爱意,字句工整,寓意深刻,心里高兴万分。她灵机一动,接道:”郎君,今天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会,不如我俩种植一棵树当作信物,以解相思之苦。”刘春水道:”种什么树呢?”缪秋菊道:”我朝大诗人王维写道:‘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我们就栽红豆树。”刘春水拍手叫好。   刘、缪二人忙去徐家场买了一株红豆树,二人将树栽好,刘春水的义弟莫良兴挑来书箱琴剑告别缪秋菊上路。   刘春水一走五年,杳无音讯,缪秋菊天天在红豆树下思念郎君归来,相思泪浇灌着红豆树日夜长大。一天,一匹灰马快如闪电,直奔缪家大院而来,骑马人莫良兴一见缪老员外,滚鞍下马,拜倒在地道:”启禀缪老员外得知,我叫莫良兴。五年前,我陪义兄刘春水上京赴考,他金榜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