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铁观音历史(近300年的铁观音传承).docVIP

安溪铁观音历史(近300年的铁观音传承).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习辅助网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安溪铁观音历史(近300年的铁观音传承) 安溪制茶起源于唐朝,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清,停滞于近代,崛起于当代。 时间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后,安溪茶业步入新的高速发展时期,其发展速度之快、势头之猛、效益之高、影响之远,居全国上千个产茶县之最,安溪从福建省最大的贫困县,发展到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之列,被称为茶业界的一面旗帜。 1949年,安溪全县茶叶总产量仅419。6吨,到2005年这个数字改为4。2万吨。2006年底,安溪涉茶人口30万,10万茶商遍布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国茶都年销售额突破11个亿。安溪茶在与其他茶类的竞争中,共同促进了茶产业和茶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在这过程中,铁观音无疑是安溪茶的当家小生,其近300年的历史传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安溪茶产业的发展历程。 一、传说“魏说”与“王说”并存 据考,安溪制茶始于唐末。当时翰林学士韩屋有诗云:古崖觅芝叟,乡俗乐茶歌。明代,安溪茶业的一个显着特点是饮茶、植茶、制茶传遍全县各地,迅猛发展成为农村的一大产业。明崇祯十三年前后,安溪茶农从茶树枝条压在土壤中能生根发芽得到启发,创造出茶树整株压条繁殖法。这项创造,促使安溪成了中国茶树无性繁殖的发源地。 明末清初,安溪茶农又创制了乌龙茶(青茶)。乌龙茶即介于红茶与绿茶之间的半发酵特种茶。乌龙茶采制工艺的诞生,是对我国传统制茶工艺的又一重大革新。在此基础上,黄旦、本山、佛手、毛蟹、梅占、大叶乌龙等一大批茶树优良品种的相继发现,把安溪茶业推向了鼎盛发展阶段。 真正奠定安溪中国名茶之乡地位的,则是铁观音的出现。清朝时期,安溪茶农发现了名茶铁观音。 关于铁观音的诞生历来有两种传说。 一是“魏说”。相传,清雍正三年前后,西坪尧阳松林头(今西坪镇松岩村)老茶农魏荫,勤于种茶又信奉观音。一夜,魏荫在熟睡中梦见自己荷锄出门,行至一溪涧边,在石缝中发现一株茶树,正想探身采摘却被狗吠声扰醒。第二天,魏荫循梦中途径寻觅,果然在一石坑的隙间,发现一株如梦中所见的茶树,遂将茶树移植在家中并悉心培育。因所谓的观音托梦得之,所以将这茶起名“铁观音”。 二是“王说”。“王说”的主人公是清代的王士让,其人生性好集奇花异草。他与魏荫同是尧阳人,一个为尧阳松林头人,一个则是尧阳南岩人,两地相距不远。相关传说讲的是:乾隆元年春,士让告假南轩,于层石荒园发现一株异茶,遂移栽之。采制成品,香馥味醇,乾隆六年托方苞转献内廷。乾隆喜饮,观其外状遂赐名“铁观音”。 两个传说都流传了将近300年,但两种起源的争夺并没有想象中激烈。作为“王说”13代传人,八马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文礼是这样认为的:为安溪铁观音找到确切的起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安溪铁观音在“魏说”与“王说”之争中得到发展,两种传说的后人也各自凭借着引以为荣的家世,成为安溪茶商的佼佼者。 二、复苏 铁观音放开茶叶收购 20世纪上半叶,安溪茶业的发展处于停滞阶段,茶叶外销减少,不少茶庄倒闭,大片茶园荒芜。当时曾流传一首民谣:“金枝玉叶何足惜,观音不如菜豆叶,茶叶上市无人问,砍下茶树当柴烧。” 时间进入20世纪下半叶,安溪茶业逐渐复苏。在当时的条件下,茶叶的销售模式是“统购统销”,茶叶收购站人手不够,忙不过来。再者,当时安溪茶产远大于销,尤其是外销茶由专门公司专营,许多茶因进出口权因素而滞留在经营流程当中。 没有足够的销售渠道成了当时茶农心中的痛。 这个情况一直大约持续到1985年。那一年,有关放开茶叶收购的规定一出,新加坡、日本以及中国香港的茶商蜂拥而来。当年,安溪虎邱乡开始与日本厂商联系,卖给日本绿改茶。半个月卖了60吨绿改茶,赚不少钱。时任虎邱副乡长的陈水根回忆,当时走低价路线,赚的是国际与国内市场的价格差,也从这时开始,许多茶农开始有意识地运用这些销售途径。 事实上,在1985年之前,就有茶农开始尝试经营自己的“茶马古道”,一些村民拿茶从汕头转销香港。 在当时,茶叶出口常通过汕头到香港中转。华福茗茶老板高金典仍清晰地记得那个时期的一些故事。他在读高二时,就和哥哥、叔叔借着放假的时候,各挑一担茶叶,风尘仆仆先步行到安溪县城,再从安溪乘车至漳州???这就需要一天时间,然后从漳州乘车到广东的南阳再到汕头,这需要两天时间。“一到那地方马上有在等待的买茶人,他们接过茶担抓起一把就谈价钱,谈好了直接将茶装船。这样几天一个来回,一个人能挣个10元钱左右。”他说。 三、茶王赛 铁观音茶价上涨 此后,铁观音以其独特的韵味,价格一路上涨,从1985年的1斤一二十元,变化到上世纪90年代初的1斤100元左右,并迎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价格相对稳定期。 事实上,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安溪方面就开始讨论关于铁观音的定价问题。当时的凤山牌铁观音茶已经连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