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起搏器指证病人如何正确选择起搏方式以防治心力衰竭.pptVIP

常规起搏器指证病人如何正确选择起搏方式以防治心力衰竭.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起搏方式防治心衰 最小化心房起搏:减少心房起搏 最小化心室起搏:VP% 高 优化起搏位点:避免右室心尖部起搏 避免心力衰竭:起搏器升级 优化起搏位点 对于必须心室起搏的患者,例如高度AVB、永久性AF伴长间歇等,可选择较生理的起搏部位,减少传统的心尖起搏对心功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较生理的起搏部位 右心室流入道(RVIT) 右室流出道(RVOT) His束旁起搏 右心室心尖部间隔部起搏 右心室双部位起搏 不同起搏部位DSA图像及双源CT成像 A:高位间隔组,B :中位间隔组,C: 低位间隔组, D:游离壁组。图中蓝色箭头所指的为双源CT成像的室间隔,黄色箭头所指的为心室导线头端所在位置。 术中影像不一定能完全判断室间隔位点 沈法荣等 双源CT精确判断室间隔起搏 中国心脏起搏电生理杂志 2012,26(3):211 植入时的DSA图像(导线成角角度) 及双源CT导线成像 * A:DSA图像LAO45°时导线头端指向脊柱,成角角度为39.5°,双源CT成像证实导线头端在间隔部; B:DSA图像LAO45°时导线头端指向脊柱,成角角度为6.3°,双源CT图像证实导线头端在游离壁。 起搏导线跨三尖瓣角度(导线成角角度) 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 以起搏器导线在三尖瓣处的拐角为点,垂直于水平线为一边,另一边为起搏器导线的头端到导线的拐角连线的成角,受试者工作特征(ROC)统计分析该角度,预测能植入右心室间隔的cutoff角度为13.5°,该点的特异性为90%,敏感性为87.5%。 中间隔植入:影像学 不超过2个椎体 横隔 在LAO45下:观察导线头端与椎体间关系。 导线头端位于第3、4区域。 在RAO 30下:将心影分成4等分,即成4个区域。 中间隔植入:影像学 心电图因人而异,并不能完全判断选择位点 高位及中位间隔组仅40%左右有I导联为等电位性或负向。 沈法荣等 双源CT精确判断室间隔起搏 中国心脏起搏电生理杂志 2012,26(3):211 以术中影像将92例流出道间隔起搏分为高位和低位两组,结果发现I导联QRS波群主波方向均以向上为主。 毛家亮,郝静,张琪,等. 右室流出道室间隔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心电图的对照研究[J]. 上海医学杂志,2007,30:90 胸前导联QRS起始波方向(n=102) ? 高位室间隔病例数 中位室间隔病例数 游离壁病例数 正向(%) 负向(%) 正向(%) 负向(%) 正向(%) 负向(%) V1导联 0 100 0 100 0 100 V2导联 0 100 0 100 0 100 V3导联 0 100 0 100 3.6 96.4 V4导联 0 100 0 100 100 0 V5导联 81.8 18.2 85.1 14.9 100 0 V6导联 100 0 100 0 100 0 * 起搏方式防治心衰 最小化心房起搏:减少心房起搏 最小化心室起搏:VP% 高 优化起搏位点:避免右室心尖部起搏 避免心力衰竭:起搏器升级 常规起搏升级为CRT—预防心衰发生 * 欧洲心衰调查中8%的患者中装有心脏起搏器 20%的起搏器患者中心功能为III至IV级且LVEF35% CRT注册研究中20%的患者之前植入起搏器 MOST:SSS,3年随访心衰发生率10%; UK-PACE:AVB,5年随访心衰发生率,20%。 Cleland et al. Eur Heart J 2003; 24: 442-63 Thackray et al. Eur Heart J 2003; 24: 1143-52 Gasparini et al. 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 2006; 29:S2-S10 BioPace All patients have a class I indication for permanent ventricular pacing a high likelihood of being paced at the ventricular level at least 66% of the time, regardless of the pre-implant spontaneous QRS-complex duration and morphology Europace (2006) 8, 629–635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e study is to determine whether synchronous biventricular pacing to prevent iatrogenic ventricular desynchronization confers

文档评论(0)

duoduoyu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