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1、揭开雷电之谜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生字,通过查字典、近义词等方法理解词语“摄取、勇士、揭开”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围绕课文内容,进行提问。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解释关键词理解句子等方法解决问题。
3、根据文中的描述,能介绍富兰克林的制作的风筝及简单原理。
4、通过阅读,感受科学家敢于挑战、敢于实践、勇于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围绕课文内容,进行提问。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解释关键词理解句子等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媒体。
预习课文: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
(2)圈画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去理解。
[教学时间]
1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诗歌揭示课题:(3分钟)
1师:我有一首诗,想请你们读一下。
那是天地对话 有形或者无形 产生的心灵共鸣 黑夜或者白昼就那么短暂 最耀眼的总是你 却是那么震天撼地 劈得开世间一切划过无尽长空 却抓不住你的踪迹
师:刚才我们念的诗歌中包含了一种自然现象,你知道吗?(板书:雷电)
谈谈你所知道的。
预设:学生可从雷电的声音、雷电的形态等介绍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雷电之谜。(板书:之谜)
有一位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他曾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摄取闪电,揭开了这个谜。(板书:揭开)
齐读课题
3 出示第一小节: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是18世纪电学史上的一位勇士。他曾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摄取闪电,揭开了雷电之谜。
指名读 (及时用多种方法理解:⑴近义词 摄取——吸取 ⑵做动作)
师引读体会两句的因果关系(⑴因为富兰克林曾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摄取闪电,揭开了雷电之谜,所以他被称为18世纪电学史上的一位勇士。 ⑵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之所以被称为18世纪电学史上的勇士是因为他曾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摄取闪电,揭开了雷电之谜。)
师:读了这段话后,你有什么质疑:
雷电之谜是什么?为什么要揭开雷电之谜?怎样揭开的?结果怎样?有什么生命危险呢?……
说明:
质疑问难是整个单元学习的重点,虽然在上个学期学生已经有所涉及,但是提问的能力上还有待提高,在教学时,教师要做适当的点拨,让学生学会从词、句方面去试着提问。
二、深入研读:
1、学习第2小节:雷电之谜是什么?为什么要揭开雷电之谜?(2分钟)
(1)出示句子
师:从前人们一直认为,生:天空中出现电闪雷鸣,这是大自然在显示神威。
(2)出示句子
师:可是, 生:富兰克林却大胆提出,那是大自然的一种“放电现象”。
师:他敢于向当时的传统观念挑战,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向大自然挑战,真是勇气可嘉。
板书:敢于挑战
(3)出示句子
师:1752年7月的一天, 生:他亲自做了一个吸引雷电的风筝实验。
学习第3、4节:怎样揭开雷电之谜的?结果怎样?(25分钟)
(1)师:他亲自做了一个吸引雷电的风筝实验。他在做实验前做了精心的准备,读读第3节,找找描写他做准备的句子。
交流出示句子:
他事先精心制作了一只白色丝绸风筝,风筝上安了一个尖细的铁棒。风筝用麻绳系住,麻绳末端分成两支,分别接上一片铜钥匙和一小段丝线。
自己轻声读,读了这段话后,你有问题吗?。
预设:为什么用白色丝绸制作风筝?风筝上为什么要安尖细的铁棒?为什么在麻绳末端分别接上一片铜钥匙和一小段丝线?……
(2)自己轻声读第4节,解决问题。
师:联系下文解决,风筝上为什么要安尖细的铁棒?为什么在麻绳末端分别接上一片铜钥匙和一小段丝线?
学生交流
出示:富兰克林觉得手有点麻,当他的手指靠近那只铜钥匙时,一朵蓝色的电火花立刻向手指射过来。他感到手臂一阵麻木,差一点儿被击倒。
师:“觉得手有点麻”说明了“安上尖细的铁棒”使风筝能够摄取雷电,而“用上麻绳”使电流不至于太强, 所以“有点麻”。
“当他的手指靠近那片铜钥匙时,一朵蓝色的电火花立刻向手指射过来。”说明了铜钥匙能够聚集电流 。
男生别读,读出实验的不易。
师:读了这段话,你从富兰克林身上学到了什么?
师:“差一点儿被击倒”,他是冒着“生命危险”,拿自己的生命做实验。
板书:勇于献身科学 敢于实践
再读这段话,感受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说明: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对学生提问能力的训练有明确的指向,让学生从内容上来提问。不可避免,学生会提出很多涉及科学技术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归纳、总结,对学习语文有用的知识加以指导。如“风筝上为什么要安尖细的铁棒?为什么在麻绳末端分别接上一片铜钥匙和一小段丝线?”这两个问题,老师指导学生联系下文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