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
脑卒中的分型分期治疗(建议草案)
2000年广州全国脑血管病专题研讨会上黄如训,郭玉璞整理了了脑卒中的分型分期治疗(建议草案)
脑卒中是多种原因导致脑血管受损的一组疾病,脑组织损害是产生临床症状的病理基础。脑损害有一个发生、进展的动态过程,在临床上可划分为不同的病期,有相应的主要病理改变,在治疗上必然各有其侧重点。在急性期的治疗是至关重要的,更应采取积极合理的治疗措施,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其中最关键的是据临床表现、病因及病理进行分型。总之,脑卒中的治疗目标是减轻脑损害,恢复正常功能,因此脑卒中的治疗必须选择针对性强的个体化方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而分型分期是个体化治疗的核心。
一、缺血性脑卒中
目前的治疗主要有改善脑血循环、脑保护、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支持疗法及对症处理等。
1.分型治疗脑梗死有多种分型方法,其中较多分为动脉血栓性脑梗死、心源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等。在临床上最实用的是急性期确定梗死部位及大小的分型,然而在早期,尤其是在3~6小时的复流时间窗内,常规CT和MRI不易显示梗死灶及确定范围。目前正研究用MRA或DWL/PWI-MR、DSA、SPECT及TCD等检查来协助确定,但由于设备、技术、人力、经济等条件限制,这些方法难以推广应用。从临床实际出发,我们建议采用OCSP分型和结构性影像CT分型。
(1)OCSP分型:
①全前循环梗死(TACI):表现为三联征,即完全大脑中动脉(MCA)综合征的表现:大脑较高级神经活动障碍;同向偏盲;偏身运动和/或感觉障碍。多为MCA近段主干,少数为颈内动脉虹吸段闭塞引起的大片脑梗死。
②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有以上三联征的两个,或只有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或感觉运动缺损较TACI局限。提示MCA远段主干、各级分支或大脑前动脉(ACA)及分支闭塞引起的中、小梗死。
③后循环梗死(POCI):表现为各种程度的椎基动脉综合征。可有椎基动脉及分支闭塞引起的大小不等的脑干、小脑梗死。
④腔隙性梗死(LACI):表现为腔隙综合征。大多是基底节或桥脑小穿通支病变引起的小腔隙灶。
(2)CT分型:按解剖部位分为大脑梗死、小脑梗死和脑干梗死。其中大脑梗死又可分为:
①大梗死:超过一个脑叶,5cm以上。
②中梗死:小于一个脑叶,3.1~5cm。
③小梗死:1.6~3cm。
④腔隙性梗死:1.5cm以下。
⑤多发性梗死:多个中、小及腔隙梗死。
(3)治疗:在治疗实施中,除了以稳定内脏功能为主的全身支持及脑保护等通用措施之外,还须注意各类型的重点:
①大梗死(TACI或部分POCI):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在时间窗(3~6小时)内符合条件者可紧急溶栓。
②中梗死(PACI、较重的POCI):时间窗内的溶栓,有脑水肿征象者须抗脑水肿、降颅内压。
③小梗死(较局限的PACI、较轻的POCI):缓和的改善脑血循环。
④腔隙性梗死:改善脑血循环。
⑤多发性梗死:按轻重情况,分别采用小或中梗死的治疗方案。
2.分期治疗典型的脑梗死,主要是大、中梗死(TPCI、部分的POCI及PACI),在临床上可按病程分为三期。
(1)急性期(1个月):主要按分型原则治疗,具体实施上基本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病24小时或48小时内)①在3~6小时内符合条件者,可用尿激酶、tPA等溶栓。②不适于溶栓治疗者,依病情病因可酌情应用降纤(克栓酶、降纤酶)、抗凝(低分子肝素)或抗血小板制剂等治疗。③未行或不溶栓者,应依据临床病理情况,还可酌情选用影响血压及血容量少、作用缓和的改善血循环的治疗,如丹参、川芎嗪、三七或银杏叶制剂、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氟桂嗪)、低分子右旋糖酐等。④改善脑营养代谢的药物或脑保护剂,如能量制剂(ATP、辅酶A)、维生素制剂(C、E)、辅酶Q10、硫酸镁、胞二磷胆碱、地塞米松、甘露醇等。⑤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重症患者可提早(24小时)应用甘露醇、速尿、甘油果糖、地塞米松等,伴脑疝危象者,宜手术减压。⑥加强护理,防治合并症,有条件者入住中风病房或重症监护室。⑦须输入液体者,在最初12或24小时内不宜用葡萄糖液,可用706代血浆、林格氏液等。
第二阶段(3~14天)主要是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脑血循环、改善脑营养的药物或脑保护剂及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等的措施。生命体征稳定者,应早期行康复治疗。
第三阶段(15~30天)以改善脑血循环及营养代谢为主,若无颅内高压者可停用脱水剂。余同第二分阶段的方法,可酌情加用中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