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给水排水》第12章地下水取水构筑物.ppt

《城市给水排水》第12章地下水取水构筑物.ppt

  1. 1、本文档共6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增加管井出水量的措施: 真空井法 将管井的全部或部分封闭,抽水时使管井处于负压状态,增大水位落差。 爆破法 将雷管和炸药装在专用的爆破器内,对孔隙、裂隙、溶洞发育不全的坚硬裂隙岩含水层进行爆破。 酸洗法 对石灰岩含水层的管井采用注酸的方法增大或贯通裂隙和溶洞。 目的:在已知水文地质等参数的条件下,通过计算确定管井在最大允许水位降落时的可能出水量;或在给定的管井出水量下可能产生的水位降落。 理论公式:方法简单,计算结果精度较差,适用于水源选择、方案拟定和初步设计。 经验公式:计算结果接近实际,用于施工图设计。 12.3 管井的设计与水力计算 Q s h s0 h0 H R m 理论公式 承压含水层完整井 Q s h s0 h0 H R 承压含水层完整井 1~5 5~10 10~25 25~50 50~100 75~150 100~200 200~500 70以下 >70 >50 >50 >50 0.05~0.1 0.1~0.25 0.25~0.5 0.5~1.0 1~2 粉砂 细砂 中砂 粗砂 极粗的砂 砾石夹砂 带粗砂的砾石 漂砾石 所占重量 (%) 粒径(mm) 渗透系数K (m/d) 地层颗粒 地层 地层渗透系数K值 25~50 50~100 100~300 300~400 400~500 500~600 600~1500 1500~3000 70以下 >70 >50 >50 >50 0.05~0.1 0.1~0.25 0.25~0.5 0.5~1.0 1~2 2~3 3~5 5~10 粉砂 细砂 中砂 粗砂 极粗的砂 小砾石 中砾石 粗砾石 所占重量 (%) 粒径(mm) 影响半径R (m) 地层颗粒 地层 各种地层的影响半径R值 经验公式 直线方程: 根据水源地或水文地质条件相似地区抽水试验所得Q-S数据整理。 Q S Q S 抛物线方程: Q S0 a 1 b Q S 幂函数方程: 1 Q S 半对数方程: 1 b a m2 m1 K1 K2 K3 m3 层状承压含水层的平均渗透系数: 层状无压含水层的平均渗透系数: h2 h0 K1 K2 K3 h3 h1 过滤器有效长度: 过滤器周围含水层中的水流属于三维流动,靠近水泵吸水管管口越近,水流速度越大,管井的出水量越大、管径越小,流速分布的不均匀程度越明显。 分段取水: 管井抽水时只会对一定厚度的含水层产生影响,厚度超过40米的含水层可在不同深度分别打井抽水。 相邻过滤器垂直间距一般10~20m。 井径对出水量的影响: 承压含水层 承压含水层 管井设计列步骤: (1) 水文地质资料搜集和现场查勘; (2) 根据含水层埋藏条件、厚度、岩性、水力状况及材料设备、施工条件、初步确定管井的形式与构造,选择取水设备形式和考虑井群布置方案; (3) 确定单井的出水量和对应的水位降落值,进行井群互阻计算,确定管井数目、井距、井群布置方案,确定取水设备型式和容量; (4) 进行管井构造设计。 12.4 井群互阻计算及分段取水井组 井群类型: 自流井井群 适用于静水位高于地面的承压含水层; 虹吸式井群 适用于静水位接近地面的含水层; 卧式泵井群 适用于静水位接近地面且水位降落较小的含水层; 深井泵井群 适用于各类含水层。 井群布置: 设在城镇和工矿企业的上游; 设在补给条件好、透水性强、水质及卫生环境良好的地段; 接近主要用水区,降低管道造价和输水费用; 尽可能垂直于地下水流向; 施工、运行管理和维护方便; 避免洪水及其它因素的影响。 井群互阻概念: 在水位降落值不变的条件下,共同工作时,各井的出水量小于各井单独工作时的出水量; 在出水量不变的条件下,共同工作时,各井的水位降落值大于各井单独工作时的水位降落值。 * * 第12章 地下水取水构筑物 12.1 地下水源概述和取水构筑物分类 卵石层、砂层和石灰岩层等组织松散,具有众多相互连通的孔隙,透水性能较好,水能在其中流动的岩层叫透水层,透水层又叫含水层。 粘土和花岗岩等结构紧密,透水性极差甚至不透水的岩层叫不透水层,不透水层也称隔水层。 地下水分类: 埋藏在地面下第一个隔水层上的地下水叫潜水; 两个不透水层间的地下水叫层间水;具有自由水面的层间水称无压地下水;承受有压力的层间水称承压地下水; 在自身压力作用下从某一出口涌出的地下水叫泉水。 地下水取水构筑物分类: 管井——井管从地面打到含水层,抽取地下水的井; 大口井——由人工开挖或沉井法施工,设置井筒,以截取浅层地下

文档评论(0)

beautyev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