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与中毒现场急救文字印刷稿.ppt

  1.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 * * * * * * * * 应急救援现场抢救与急救 窒息性气体中毒的现场急救 窒息性气体的中毒机制及中毒症状 现场防护原则和现场急救原则 化学烧伤的现场抢救 化学烧伤的特点、致伤机制及诊断要点 化学烧伤的急救 毒性及其评价指标 毒性是指某种毒物引起机体损伤的能力,用来表示毒物剂量—反应关系或浓度—效应关系 毒性大小所用的单位一般以化学物质引起实验动物某种毒性反应所需要的剂量表示 气态毒物,以空气中该物质的浓度表示。所需剂量(浓度)愈小,表示毒性愈大 最通用的毒性反应是动物的死亡数 毒性及其评价指标:常用的评价指标 绝对致死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即染毒动物全部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半致死量或浓度(LD50或LC50),即染毒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这是将动物实验所得的数据经统计处理而得 最小致死量或浓度(MLD或MLC),即染毒动物中个别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最大耐受量或浓度(LD0或LC0),即染毒动物全部存活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实验动物染毒剂量采用mg/kg、mg/m3表示 毒物毒性分级 毒物急性毒性常按LD50(吸入2小时的结果)进行分级,可将毒物分为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和微毒等五级 立即威胁生命或健康浓度IDLH(Immedia-tely Dangerous to Life or Health Concentrations, s) IDLH浓度指人在这种浓度下逗留30分钟即可发生死亡或健康严重损害,即空气中任何毒性、腐蚀性或窒息性物质可即刻威胁生命或引起不可逆或迟发的危害健康的效应或使人丧失脱离这种环境能力的化学物浓度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是以毒物的急性毒性、扩散性、蓄积性、致癌性、生殖毒性、致敏性、刺激与腐蚀性、实际危害后果与预后等9项指标为基础的定级标准 分级原则是依据急性毒性、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毒性效应、实际危害后果等4大类9项分级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计算毒物危害指数确定。每项指标均按照危害程度分5个等级并赋予相应分值(轻微危害:0分;轻度危害:1分;中度危害:2分;高度危害:3分;极度危害:4分);同时根据各项指标对职业危害影响作用的大小赋予相应的杈重系数。依据各项指标加杈分值的总和,即毒物危害指数确定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的级别 我国的产业政策明令禁止的物质或限制使用(含贸易限制)的物质,依据产业政策,结合毒物危害指数划分危害程度 毒性物质的毒性作用 不同的毒素对人产生不同的毒害 按照毒物性质将化学中毒分为五类 刺激性气体中毒 窒息性气体中毒 有机溶剂中毒 高分子化合物 农药中毒 毒物的吸收途径 经呼吸道吸收 经呼吸道进入机体 经消化道吸收 液态或固体状态的毒物污染手或食物后,可随食物进入消化道;或意外误食有毒物质、过量服用药物等,毒物进人消化道后主要由胃肠道吸收 经皮肤和黏膜吸收 有些毒物可直接通过污染的衣服经皮肤吸收,一些脂溶性毒物,可穿透表皮而到达真皮层,经血管和淋巴网吸收。毒物经黏膜吸收较快,多与呼吸道吸收中毒同时发生 静脉肌肉吸收 有些药物过敏或过量发生的中毒,发病迅速 毒物在体内的分布 毒物经各种途径吸收后进入血循环,一般首先与红细胞或血浆中的某些成分相结合,再通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毒物通过淋巴血液分布到全身,最后达到细胞内的作用部位而产生毒性,出现各种中毒表现 乙醇中毒 毒物的代谢与排出 毒物的代谢 毒物进入机体后与机体的细胞和组织内的化学物质起合成作用,通过酶的作用而代谢为其他物质,有毒物质在机体内代谢主要是通过肝脏进行 毒物的排出 毒物在机体内发生代谢作用的同时,也在不断排出体外,其排出途径主要是呼吸道、肾脏和消化道,一些可随汗液、消化液等排出,也有在皮肤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到达皮肤而排出机体 毒性物质的毒性作用 毒性物质对人体全身的危害 对呼吸系统的危害(窒息、呼吸道炎症、肺水肿) 对神经系统的危害(急性中毒性脑病、中毒性周围神经炎、神经衰弱症候群) 对血液系统的危害(WBC↓、Hb变性、溶血性贫血) 对泌尿系统的危害(血尿) 对循环系统的危害(急性心肌炎、肺源性心脏病) 对消化系统的危害(急性肠胃炎、中毒性肝炎) 毒性物质的毒性作用(续) 毒性物质对皮肤的危害 毒性物质对眼部的危害 工业粉尘对人体的危害 毒尘、呼吸道疾病、尘肺 毒性物质与致癌 中毒急救要领 将伤员迅速移离中毒现场,至空气新鲜场所给予吸氧,脱除污染的衣物,用流动清水及时冲洗皮肤,对于可能引起化学性烧伤或能经皮肤吸收中毒的毒物更要充分冲洗,一般不少于20min,并考虑选择适当中和剂中和处理;眼睛有毒物溅入或引起灼伤时要优先迅速冲洗 保护呼吸道通畅,防止梗阻。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血压、呼吸、脉搏等

文档评论(0)

beautyev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