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通贯当下的比较诠释学之路-比较文学.PDF

从历史通贯当下的比较诠释学之路-比较文学.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邹  莹  从历史通贯当下的比较诠释学之路 《中国纪行》、夏目漱石《满韩漫游》、克洛岱尔《认识东方》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展 现了这些作家的中国观及其作品中的中国再现。 景春雨的论文“‘浪漫法兰西’的变 奏”论述了晚清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法国形象认知的变迁,从基于感官体验的简单 印象走向理性审视。 陈晓兰的论文“一个中国人的战时旅行经验”,以曹亚伯《欧战中 世界旅行记》为中心,探讨了战时各国对于跨国位移的从政治和经济管控,《旅行记》 对于美国与德国后方国民日常生活与精神风貌的再现以及曹亚伯的战争观念。 本届年会充分展现了比较文学学科开放、多元、跨越的特质,老中青三代学者齐聚 一堂,比较文学学科的宏观思考与具体问题、具体文本的微观分析相呼应,在新的历史 语境下,重申作为学科的比较文学的使命、作为方法的比较文学的可能,以及比较文学 的境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从历史通贯当下的比较诠释学之路 ———“中西诠释学与经典诠释传统” 国际学术工作坊会议综述 邹  莹 作者简介: 邹莹,复旦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博士生。 研究方向:比较诗学。 电子邮箱: 961116206@qq.com 。 2018年10月26至28 日,由复旦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主办的“中 西诠释学与经典诠释传统”国际学术工作坊,在光华楼西主楼 1001会议室成功举行。 本次工作坊为期3天,来自中国地区的学者共有 16位,他们分属于复旦大学、北京社 会科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湖南大学、上 海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与台湾辅仁大学;同时,有7位来自欧洲的学者参加 了此次工作坊,他们分属于西班牙的格拉纳达大学、纳瓦拉大学、埃斯特雷马杜拉大学 以及德国的弗莱堡大学。 特别需要提及的是,此次工作坊是国内第一次全程以西班牙 语为工作语言的人文学术研讨会,因此共有6位来自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与上海外国 语大学西班牙语学者,作为翻译与主持人参与了此次国际性学术活动。 在中西双语交 融的对话背景下,中国地区的学者与来自欧洲的学者就“中西诠释学与经典诠释传统” 进行了深度且相互理解的讨论。 总括而言,参与此次工作坊的中西学者在对话与讨论 中所涉及的问题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现代诠释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未来走向 如何在当下语境中重新认识诠释学的基本功用以及重新定位诠释学的发展方向, ·207 · 中国比较文学  2019年第 1期  (总第 114期) 是与会学者所普遍关注的问题。 北京社会科学院洪汉鼎通过追溯“诠释学”的古希腊 语词源,指出诠释学具有现代化和本土化的两大特征。 因而,诠释学既横跨中西,又通 达古今,是中西方和古今代之间的桥梁或中介。 华东师范大学潘德荣则通过引入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概念,提出“真理”应该具 有两个向度:其一为传统的认识论向度;其二则为诠释学向度。 而自伽达默尔以来的 哲学诠释学放弃了对方法论的诉求,转向作为存在的意义之真理。 因此,潘德荣提出 当代哲学在经历了解构主义的“解构”之后,应该将“真理”的两个向度真正统一起来, 而中国的“道”既是本体概念,也是方法论原则的概念,因而可以用来表达这一“总体 性”的真理概念。 华东师范大学范劲则指出,海德格尔以后的哲学诠释学,其“循环” 的后果是否定阐释者独一无二的地位,进而彻底抛开主体,让世界自己解释自己。 因 而,为了解决循环、无限后退、同义反复和悖论的问题,范劲提出卢曼以观察和操作的 区分来取代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与存在、超验与经验;汉学家卫礼贤也曾从《易经》出 发,提出了认识论转型的类似倡议,从外在观察与内在体察两方面解决解释学的世界 化问题。 台湾辅仁大学卢嫕则着重于探讨意大利学者埃科为解决“后现代语境”中的 叙事困境所提出的“另类方案”。 通过对埃科笔下的“诠释行动”类型的区分,卢嫕提 出埃科基于“批判性诠释”思想的“戏仿性”创作,向我们展示了创作者从被动接纳意 义而不自知的“语义学诠释者”转化为主动重塑文本的“批判性的诠释者”这一过程。 中国矿业大学曹洪洋则对当前中国诠释学发展过程中所出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