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孝论的发生及其变异-山东大学.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 史 哲 JOURNALOFLITERATURE,HISI、0RYAND 2002年第6期(总第273期) No.6,2002(SenalNo.273) 儒家孝论的发生及其变异 曾 振 宇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一种文本一经问世,文本作者就已丧失对它的阐释权。注重自然亲情、追 求人格独立与平等的原生儒家孝论,自秦汉以降便走向了它自身的反面。愚忠与愚孝一同诞生,强调子女对 父母尊长绝对无条件的顺从是秦汉之后孝论最大的特点。恿孝风气的产生,与建构国家意识形态的需要存在 着内在的关联。因此,如何创造性地回归原生儒家孝论将是关系到儒家孝文化能否真正走向世界的关键所 在。 关键词:孝;原生儒家;人格平等;移孝作忠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1—4721(2002)06—0047—08 全球普遍伦理的实现是否可能、如何可能?已 全人类的博爱之心。换言之,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 成为学界热切关注的话题。普遍伦理并非谋求建构 父母亲都不爱,那么他不可能会去爱社会、爱他人。 一种单一的全球伦理价值体系,而是在承认文化多 因此,在孔子仁论的逻辑结构中,孝是逻辑性出发点 元化前提下,追求与论证世界各民族在伦理价值观 与前提性条件。既然如此,孝也可以说是仁论的内 上最低限度的共同点。对中国学人而言,目前最重 在规定之一。 要的还是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资源进行梳理与分 在哲学性质上,孔子的“仁爱”是一种超越宗法 析,其次才是在实现全球普遍伦理的视域融合中追 关系与社会等级的人类普泛之爱。用中国传统学术 求中国本土文化的“充分世界化”。细而论之,已经 固有范畴来表述,叫作“爱无差等”。关于这一问题, 影响中华民族二千多年(这种影响势必还将持续下 历代有不少哲人对此作过界定。孟子称“仁”为先在 去)的孝论,目前就面临这一问题。 性的人类“恻隐之心”,即是一种悲天悯人的宗教情 怀;苟子说“仁者爱人”,L2o(《苟子.子道》)后期墨家也认 一、儒家孝论的发生 为“仁,爱也”。13o(《墨经.经说下》)可谓直指要害,言简 意赅;唐朝韩愈在《原道》一文中说:“博爱之谓仁。” 孔子的仁论思想体系存在着一个逻辑方法论: 宋代朱熹将“仁”界定为“心之德,爱之理”。他将伦 其一,家国并举。家庭伦理放大为政治伦理。“君子 理道德情感论证为绝对理性,并且内化为“自然如 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111(《论 此”的自觉性的意识活动。“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 J 语嗉伯》)“‘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 则于其血脉之所系,未尝不使之相为流通也。”H 政。”L11(《论语.为政》)其二,推己及人。孔子仁论强调 (能语集注》)原生儒家的“仁爱”思想与18世纪法国人 o 文主义思潮中诞生的“博爱”思想在根本精神上是一 尊重他人,爱护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u (《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o(《论 致的。实际上,中华文明中的“仁爱”思想、佛教文明 语.雍也》)从这一逻辑思维模式出发,家庭伦理自然放 中的“慈悲”情怀和西方文明中的“博爱”思想,是不 大成为社会伦理,对父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