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实验二十五 电 泳
一、实验目的
1. 用电泳法测定Fe(OH)3溶胶的ζ电势。
2. 掌握电泳法测定ζ电势的原理和技术。
二、基本原理
溶胶是一种分散相粒径为1-100 nm的固体粒子(称分散相)在液体介质(称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高分散多相体系。在胶体分散体系中,由于胶粒本身的电离,或胶粒向分散介质选择性地吸附一定量的离子以及胶粒与分散介质间的相互摩擦,使得几乎所有胶体体系的颗粒都带电荷。在电场中,这些荷电的胶粒与分散介质间会发生相对运动,若分散介质不动,胶粒向阳极或阴极(视胶粒荷负电或正电而定)移动,称为电泳。
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荷电的胶粒与周围介质作相对移动的滑移面位于紧密层与分散层的分界处,在滑动面处相对于均匀介质内部产生一个电势差,称为ζ电势。显然,胶粒在电场中的移动速度与ζ电势的大小有关,所以ζ电势也称为电动电势。ζ电势的大小与胶粒的大小、浓度、介质的性质、pH值以及温度等因素有关。ζ电势还和溶胶的聚结不稳定性有关,ζ电势越大,胶体体系越稳定,反之亦然,因此ζ电势是衡量胶体稳定性的重要参数。所以无论制备胶体或破坏胶体,通常都需要先了解有关胶体的ζ电势。
原则上,任何一种胶体的电动现象(电泳、电渗、流动电势和沉降电势),都可以利用来测定ζ电势,但最方便的方法则是通过电泳现象来测定。
电泳法又分为两类,即宏观法和微观法。宏观法是观测胶体溶液与另一不含胶粒的无色导电溶液的界面在电场中的移动速度。微观法则是直接观察单个胶粒在电场中的泳动速度。对高度分散的溶胶(如Fe(OH)3溶胶和As2S3溶胶)或过浓的溶胶,不易观察个别粒子的运动,只能用宏观法。对于颜色太淡或浓度过稀的溶胶,则适宜用微观法。本实验采用宏观法。
ζ电势可用下式来计算:
(25-1)
式中u—胶粒的移动速度(电泳速度),u=s/t(cm?s-1);s—在时间t(s)内胶粒移动的距离(cm);l—两极间的距离(cm),是指U形的导电距离;H—电势梯度,U =V/300l;U—电极两端电势差(V);?—分散介质的粘度(Pa?s);?—分散介质的介电常数,当分散介质为水时,温度293.15K时,ε=81,η=0.001005 Pa?s
应用式(25-1)计算电泳速度或胶粒的ζ电势值时,式中电学量应使用绝对静电单位,1绝对静电单位=300 V,应用法定计量单位,则式(25-1)变为:
(25-2)
式中:s、t、U、l值均可由实验求得;ε、η值可从手册中查到,据此可算出胶粒的ζ电势。
必须注意,由式u= s / t所表示的电泳速度是随外加电压及两极间距离l的变化而变化的。一般文献中所记载的胶体电泳速度是指单位电势梯度下的,即由式所求得的胶粒电泳速度。
三、仪器和试剂
电泳仪(DY—U)、电泳测定管 1套; 电导率仪 1台; 停表 1只;
Fe(OH)3胶体溶液; 稀HCl溶液。
四、操作步骤
1. 用电导率仪测定待测Fe(OH)3溶胶的电导率,并记录下该电导率的值。配制与该电导率值相同的稀盐酸备用。
图25-1 DY-U电泳仪装置2. 将洁净且干燥电泳测定管垂直固定,向其中间的小漏斗(见图25-1)中注入待测Fe(OH)3胶体溶液至U形管中刻度的2cm左右。
图25-1 DY-U电泳仪装置
3. 用两支胶头滴管将配置好的稀盐酸沿U形管的左右两管壁等量地缓缓加入(开始时,每滴管稀盐酸的加入时间不得少于3分钟)约9 ~ 10cm处,保持两液相间的界面清晰。
4. 轻轻将铂电极插入稀盐酸液层中,并使两极浸入液面下的深度相等,保持垂直,切勿扰动界面。
5. 接两铂电极于直流稳压电源上,开启电源,将电压调至30 ~ 40V,记录下胶体液面的高度。用秒表开始记时,当胶体液面上升1cm时记录下时间和电压读数。改变电压到40 ~ 50V,用同样方法记录胶体液面移动1cm距离所需时间与电压读数。
6. 量出两电极间的距离(不是直线距离,而是U形管内溶液的导电距离),用式(25-2)计算出Fe(OH)3胶粒的ζ电势。
五、数据记录和处理
1. 原始数据记录: 室温:
电泳时间t / s
电压U / V
两极间距离l / cm
胶体界面移动距离s / cm
2. 根据③式计算出Fe(OH)3胶粒的ζ电势。
电泳时间t / s
电压U / V
两极间距离l / cm
s / cm
电动电势ζ/ V
/ V
3. 根据胶体界面移动的方向说明胶粒带何种电荷。
六、注意事项
1. 加入稀盐酸时,最关键的是开始3 ~ 4滴管盐酸溶液的加入一定是每滴管溶液的加入时间不得少于3分钟,当加入的稀盐酸液面高于胶体界面1 ~ 2cm后,可以稍微加快一些,但每滴管溶液的加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