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米氮平作用机理独特,临床上可选择为 1、一线抗抑郁药 3、其他抗抑郁药无效时应用 2、与其他抗抑郁药联合应用治疗难治性抑郁。 米氮平临床应用值得注意的问题(部分属于个人体会,仅供参考) 1、首次治疗前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工作做得好可以明显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减少病人脱落率) 2、刚开始用药时嗜睡,头晕。 3、肥胖问题 4、治疗平台 5、老年人与青少年用药问题 6、停药问题 治疗前健康教育具体内容 1、抑郁症的基本概况。 2、为什么要用瑞美隆药物? 3、与其他药物的区别,其优点和缺点。 4、说明药物估计起效时间、痊愈时间和维持时间。 5、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6、治疗计划与经济预算,把治疗平台的可能出现和加量先作交代。 7、至少提供2~3种治疗方案给患者选择,例如SSRI、TCA等。 8、估计成功率多少。 刚开始用药时嗜睡和头晕 头晕 首次用药前应告诉患者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首次用药前2天时个别人很明显,以次日早上醒后尤其明显。3-7天后明显减轻。 老年人应提防半夜起床时摔地(防摔) 卧床和减少运动可以减少头晕。 小剂量(7.5-15mg)开始可以减轻头晕反应。 开始时很难从患者病情或体质来预测患者是否会有头晕反应,临床上以中老年女性较常见。 一周后仍有明显头晕者建议换药。 嗜睡 很常见 开始用药第一周明显,以后渐减轻。 一些患者在15mg比30-45mg/qn时更明显( 当≤15mg时,可能是阻断H1受体和5-HT2a、2c引起的镇静作用强于和NE能传递增强的作用,所以嗜睡明显;当≥15mg时,阻断H1和5-HT2a、2c受体的作用被NE的传递增强所抵消,可减少镇静、嗜睡作用 )。 次日早上明显,下午明显减轻。 部分学生患者影响早上上课,建议学生慎用。 肥胖问题 体重增加 国外资料显示发生率约1/10,(国内实际临床观察较此高)。 体重增加各人差异大,多数在5-10%左右,国外资料平均增加为2.5kg,(也有资料为是1.5kg)最大10.05kg。 临床上无法预测患者是否肯定会体重增加 也有极个别体重下降的病例 有人认为与抑郁症状缓解抵消了因抑郁而引起的体重减轻有关(心欢体胖)。 减药后体重渐恢复 长期用药后期(一年后)体重增加程度减轻 行为干预对体重增加的治疗有效 体型肥胖或害怕用药后发胖者(年轻女性多见)建议慎用 米氮平治疗平台(个人经验,仅供交流) 增加剂量 30-45mg/qn 开始用药 15-30mg/qn 显著缓解 部分缓解 平台 剂量与疗效呈线性关系的抗抑郁药都存在治疗平台,如米氮平、舍曲林,西酞普兰,加量后可改善疗效 Mirtazapine vs paroxetinevs combination Change from baseline on MADRS (AST; LOCF) * P 0.05; combination vs monotherapy # p 0.05; combination vs paroxetine # * * * 剂量估计和治疗平台 开始治疗时难以凭症状和医生经验判断准确的治疗剂量。 起效快,用药2-4周时已经有改善,这时患者信心大,但部分患者1-3个月左右处于治疗平台,加量后效果显著,但有些在加量后1个月左右又处于另一个治疗平台。这时患者往往失去继续治疗信心,也可能因经济问题麻烦。 分析原因?加量?换药? 老年用药注意问题 老年人宜小剂量(7.5-15mg/qn)开始 头晕、口干、便秘等副反应发生率较年轻患者高 过度镇静比年轻患者明显 起效时间较年轻患者慢 维持治疗时间应长于年轻患者 青少年用药问题 米氮平厂方不向儿童推荐应用 上海杜亚松研究14-18岁抑郁患者米氮平的疗效良好。 个人意见因为米氮平的嗜睡可能明显影响学生的上课,建议慎用。(但也有中学生用药后完全不影响上课的成功个案) 停药问题 1、突然停药会导致失眠或焦虑。 2、停药时可以按逐步、缓慢减少剂量的方法45mg→30mg→15mg→7.5mg→0可以使平滑过渡,减少因撤药引起的失眠的发生。 抗抑郁药的一个有争议话题 单选择,还是多选择? 多选择 是进步,还是倒退? 多机制= 多副作用 多治疗机制 =提高疗效 单选择机制 =少副作用 抗抑郁药起效时间 (neurotranmitter) 抑郁症的单胺受体假说 正常状态 单胺神经 递质损耗 单胺神经递质减少后突 触后受体非正常上调 Postsynaptic receptors to abnormally up-regulate 当缺乏单胺神经递 质时受体数量上调 有人预测5-TH1D是将来抗抑郁药快速起效的突破口 5-TH1D是突触前的自身受体,给予SSRI后,立即有生化作用,但5-TH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