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巧用句式,彰显“点面结合”论证的力度
考场上大多数考生选择写议论文,“点面结合”阐述文章的观点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但一篇作文的字数又是有限的(一般800字),如何在有限的篇幅中彰显“点面结合”的论证力度呢?我们可以通过巧用句式来说理,从“点”上聚焦,在“面”上铺排。
2015年高考广东卷“感知自然需躬行”的满分作文就是一个典范:
感知自然需躬行
看着书本中神秘美丽的热带丛林,抬头却只见钢铁森林的冷漠荒凉;向往电视里一望无际的蔚蓝海洋,却不曾感觉过海风的凉爽。你是否也曾这样,感觉自然很近,但又似从未如此遥远?手机、电视、鼠标拉近了我们与自然的距离,但从那冷冻的屏幕中,我们终究无法勾勒出自然的模样。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而人们只看到了前半句,却视后半句为无物。的确,各种拍摄工具的推陈出新,令普罗大众都能从荧屏中感知自然的美好。然而人们却不知,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自然要躬行!
如不是苏轼亲临了壮阔的赤壁,又怎能心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如不是李白亲临庐山,又怎能写出“疑似银河落九天”这般千古绝句?如不是毛主席亲临自然,又怎能抒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可见,要想真正感知自然,光是从影视、文字间领会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于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之间,才能于云卷云舒、花败花开之间寻得自然的真谛。
然而,正如黑格尔所言:存在即合理。电视、手机的存在也有其积极意义。通过天气预报,人们可避开自然灾害;通过影视节目,人们也可聆听鸟语、细看花开。然而依笔者之见,这些感知自然的途径并不是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是映射出了人类控制甚至统治自然的野心。为了拍摄野生动物,人们干扰了正常的生态秩序;为了人类的利益,人们预测甚至妄想改变天气,这确实体现了人类科技进步之快,但同时也违背了自古时起便存在的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原则。当自然被装入了“盒子”,自然的“身躯”虽然离我们很近了,但自然的“心”却离我们更远。
当下,人们想“看到”自然的需求已被科学技术满足,然而我们感知自然的期盼却是科技所无法满足的。那么,何不将“行万里路”当成我们的新准则,去体会黄山之奇、泰山之伟、长江之壮、大海之阔?要想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
这是一篇巧用句式说理,注重“点面结合”论证的优秀作文。作者从直接感知自然的角度入笔,开篇在对比之中提出“觉知自然要躬行”的观点后,运用略例――苏轼、李白、毛主席等事例,通过反向假设,巧用排比反问句式“如不是……又怎能……”进行“面”上铺排阐述中心论点,然后再“点”上聚焦――先辩证地肯定“电视、手机”对感知自然“有积极意义”的同时,而后很有分寸地指出,光靠“影视、文字”感知自然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寻得自然的真谛”,这样阐述分析,合理到位,使得立意鲜明且易“令普罗大众”接受。可以说,作者在说理时注意巧用特色句式,不仅增强了论证的力量,而且还凸显了语言的亮点,从而成就了自己高分作文的梦想。
那么,如何巧用句式说理来增强“点面结合”论证的力度呢?
一、“点”的含义及用法、作用
“点”,即“详”例,是指作为例证的有些事例要详写,它必须通过丰厚的论据才能恰到好处地起到证明的作用,一般采用单例成段,即一个段落只用一个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式;有时也可用单例两段的方式。“点”能让读者获得新知识,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可读性。
如《林徽因保护古城墙》片段:
巾帼女杰。钟情于古老建筑的一代才女。寒风凛冽中,她抚摸着古老的北京城墙,看着城墙即将毁掉,她心如刀绞。她在人代会上呐喊,她闯市长彭真的办公室,她与丈夫梁思成日夜疾呼。她,就是林徽因。
入乎其内,深潜于研究中西建筑文明;出乎其外,创新自己的个性设计,为人民大会堂、纪念碑的设计呕心沥血,为保护古老文明、无字历史而痛心疾首。入得内,又走得出,建与保同在。
这个“点”例以林徽因为陈述对象,显示了文章作者深厚的文化知识积累。读者熟悉的只是林徽因事迹的表面,而对其细节、真相未必清楚。这样,通过详例剖析,把林徽因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个性特征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有力地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二、“面”的含义及用法、作用
“面”,即“略”例,是指对读者非常熟悉的多个事例,可用排比句的形式一笔带过,点到为止,不解释,更不详细叙述。如果说“点”例能让读者获得新知识,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可读性;那么,“面”例能彰显作者知识的渊博和纵横捭阖的写作功底,增加读者的认同感。一般采用多例组合成段,就是组合在一个段落中的每一个事例都简略叙述。
如《找回失落的家园》片段: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其美好的精神家园,将人性引向那条光辉的道路。莎士比亚的剧本和诗歌中对人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