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C案例提高总装下线一次合格率QC小组.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谢 谢 Thanks 活动频次 每周1次 迅雷 QC小组 组长 孙胜功 课题类型 攻关型 小组成员 5人 小组成立日期 2002年8月 本次活动时间 2004年6月至 2005年2月 课题注册时间 2004年6月 一、QC小组概况: 小组注册编号1020040602 技术经理 60 组员 32 男 / 技术主任 60 组员 33 男 / 管理人员 60 活动指导 27 女 / 技术经理 60 组员 26 男 / 课长 72 组长\指导老师 39 男 / 职务 QC培训课时 小组内职务 年龄 性别 姓名 小组成员表 制表人:/ 时 间:2004.6 活动概况 课题 提 高总装一次下线合格率 小组名称 迅雷QC小组 成立日期 2002.08 课题类型 攻关型 注册编号 本次活动时间 2004.6—2005.2 活动次数 活动32次 制表人:/ 时 间:2004.6 1020040602 二、选题理由: WE 柜机上半年实际下线合 格率为:97.5%; WE 柜机下线合 格率指标为:99.4% 综上述原因,本小组决定以 “提高总装下线一次合格率”为题展开活动, 以达到、超过2004年公司的整体目标指标。 实际与指标差异2% 三、现状调查 项 目 频 数 累计频数 百分率% 累计% 侧板不良 375 375 91.02% 91.02% 面板不良 18 393 4.37% 95.39% 出风栅不良 12 405 2.91% 98.3% 其它 7 ? 412 ? 1.7% 100% 为了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对2004年1月—6月WE柜机不良情况进行了分类统计,见下表: 单位:件 制图人:/ 时 间:2004.7 不合格因素: 频数(N): 412(件) 100% 18 91.02% 根据统计表制作排列图如下: 12 7 375 侧板不良 面板不良 出风栅不良 其它 总结:从上述统计表中可以清楚的看到,侧板不良在整机不良统计中占了首位, 为总不良率的91.02%,所以解决侧板不良是提高整机下线一次合格率的首要解决问题, 为此小组成员根据不良问题进行分析,只要解决90%侧板不良就可以完成预定目标;因此, 决定重点解决侧板不良的问题,来达到提高下线一次合格率的目标 制表人:刘峰 制表时间:2004.7 四、目标确定 小组成员经过现状调查后,研究决定本次通过解决侧板不良的问题使总装WE柜机下线一次合格率由2004年上半年的97.5%提高至99.50%。 制表人:/ 时 间:2004.7 四、目标可行性分析 能否达到目标 人员条件 小组成员从事设计、开发工作多年,并且出国到母公司进行过培训,有雄厚技术力量支持 外部支持 本次活动协调了作业班、生技组等诸多部门,对模具及成型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作业实践。 完全能达到目标 可行性分析: 技术上可行 对于装配存在的缺陷问题,经过分析之后,可以采取措施进行解决,小组骨干多从事设计及现场工艺工作,并且对现场工艺有多年的实践经验。 五、原因分析 材料拉伸应力未消除 制图人:/ 时 间:2004.8 侧板不良 折弯处角度达不到要求 与模具成型形状有差异 定位尺寸不合理 模具配合尺寸不合理 压合后安装角度不到位 安装尺寸存在偏差 安装侧板后角度倾斜 原材料不良 侧板折弯角度偏差 动、定模间隙偏大 模具成形不到位 装配配合尺寸偏差 模具配合尺寸不合理 六、要因验证: 对于通过树图找出的原因进行验证,确定要因: 验证: 1、侧板为镀锌铁板,成型时,产生多种形式的伸缩状态,没有进行失效处理,这种应力会在成型的周期内存在,它对侧板起到一定的反弹影响。 2、 各种材料在成型过程都能 产生各自的内应力。 3、拉伸部位重点调整模具动程,调整后拉伸部位尺寸测量,符合尺寸公差范围。 非要因 1.材料拉伸应力未消除 验证: 1、 钢板在折弯 的地方产生起翘,导致折弯不到位,角度较标注要求偏大。 2、侧板的内应力存在,加深模具动程,折弯后尺寸测试。 3、模具调整后,尺寸测量符合图纸标准,折弯偏差在±2度的范围之内。 非要因 2、折弯处角度达不到要求 六、要因验证: 验证: 1、现场使用侧板与模具进行对比分析,制品起翘、不平整;降低了模具与工件的贴合精度与模具的吻合程度。 2、制品起翘、不平整是二道成型模具压合周期较短,调整周期后,第三道侧板模具成型后尺寸测量,已符合图纸要求。 非要因 3、与模具成型形状有差异 六、要因验证: 验证: 1、 经计量测量部分装配尺寸超标;侧板与后背板安装孔定位尺寸为8.74mm图纸标准为6mm。 2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