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篇之板块2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与成熟之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和宋元板块2.pptVIP

古代篇之板块2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与成熟之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和宋元板块2.ppt

  1. 1、本文档共1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篇之板块2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与成熟之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和宋元板块2

【思维深化】 一、宋明理学对乡村治理的影响 宋明理学家们通过制定家礼、族规,规范家庭、宗族礼仪,倡行乡约,借助乡村宗法组织,对乡民进行道德约束;还通过建祠堂、立牌坊、崇先贤等化俗民间的道德实践,达到敦化导民,醇厚乡俗的目的,与官方的乡党里甲等制度相结合,共同实现乡村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 1.理学注重道德教化,是实现乡村治理的基本保证 理学家们认为王道教化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主张建立道德教化体系,重整伦理纲常,强调士大夫要知廉识耻,守名节忠义,成为社会道德的楷模,为当地民众作出道德的表率,推己及人,感化民众。 2.理学注重家礼族规,是乡村治理的基石 (1)家庭是化俗之本,教化之基。良好的家风,成为淳美民风社俗的基础。理学家主张从修身、齐家开始,修齐一家,渐化一乡,渐化一地。在家教中要进行慈、孝、仁、爱、忠、敬等教育,以明君臣之义,夫妇之伦,父子之亲,兄弟之情,朋友之信,其重点则是孝道教育,子辈必须服从父母,孝顺长辈,且移孝作忠,做到忠孝两全。 (2)族规建设。在聚族而居的乡村社会中,个人的行为深受宗族的影响,而族规作为家族成员共同遵守的规条,在家族内具有权威的约束力。通过制定族规家训,修订家族礼仪可以约束家族成员。通过祭祀,以类似于宗教的虔诚仪式,借尊祖来强化家族成员的认同感,通过血缘关系与礼教结合,维系家族内部的稳定。 3.理学家重视乡约建设,是化俗乡里的善俗之方 (1)乡约是乡民以一定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为基础,由当地士绅自发组织,以邻里乡人相互救助和劝勉为目的,以礼治教化为手段的规则及组织,是古代乡村社会治理的一种重要形式,对维护基层社会的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2)乡约强调“德业相劝”,设置善恶之簿,记录入约者所作所为,进行彰善纠恶。“彰善”要大张旗鼓地公开表彰,以树立榜样;纠恶则应隐晦而委婉,采取晓谕、劝告等正面教育为主,将公开批评与私下劝谕相结合,以道德评议、舆论教化来矫正其过失,起到“见善必行,闻过必改”的效果。 (3)乡约以社会教化、道德劝善为目的,让乡民在社会舆论的制约之下,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儒家伦理道德世俗化且深入人心,为民众所内化,成为“良善之民”,形成“仁厚之俗”,实现乡村风移俗易。 二、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主要特点 1.宗族势力强大,皇权与族权相结合 中国社会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社会,因此乡村治理表现出皇权与族权相结合的特点。宗族内互助性非常强。一个家族要起作用就必须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利用这些财产,可以资助年轻人的教育。以便他们有机会进入学者阶层,做大官,保护他们亲属的利益。这些财产还有周济族内穷苦者和赈灾之用。 由于宗族的稳定与社会秩序的安定相一致,因此,宗族势力往往得到皇权的认可,乡官里吏在催征钱粮时往往需要族长的配合,有时则表现为宗族家长直接担任乡官里吏,使行政组织与宗族组织合而为一。 2.忠孝治理乡村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结构首要的特征是家国同构,家庭成了国家的缩影,国家成了家庭的放大。而家国意识反映在乡村政治文化中,就是忠孝治村,忠和孝作为两个重要的价值观,维系了乡村的政治秩序。忠是从政治上衡量村民的品质,要求村民尽一个臣民应尽的义务。而孝强调的是尊重权威,长幼有序,属于伦理范畴。 儒学给民众和乡绅都设定了各自的社会责任:一方面它要求民众俯首听命于宗法制度和统治阶级,服从家族和国家的需要;另一方面,它宣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念,要求乡绅在伦理道德上做出表率,关心家乡建设,成为家乡利益的代表和维护者。 3.乡绅有限自治 政府在乡村选择的管理者,主要是有德行的长者、有名望的乡绅、有财产的地主等等,这些人往往都读过书,在知识、智力和财富上占有优势。能够解释乡规民约,用道德感召力维持乡村的秩序。乡绅的身份是双重的:作为国家的代理人,他们要帮助国家做事,而作为乡村的代表,他们又需要维护村民的共同利益。 专题九 以礼入法 角度1 汉代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 【典例1】 (2014·海南卷,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解析:B 由题干材料可知,这一说法强调要将儒法两家思想相结合,二者互为表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汉代以后形成的“霸王道杂之”统治术的进一步发展。儒家主张礼治,以差别性的行为规范即礼作为维持社会、政治秩序的工具,同法家主张法治,以同一性的行为规范即法作为维持社会、政治秩序的工具,原是对立的。汉代以后,统治者吸取秦二世而亡的教训,深刻认识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于是开始自觉地将重视仁德的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结合起来。即“王道”与“霸道”相糅合,兼采所长,更为有效地巩固了统治。A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C项表述错误;儒学在东汉时期一直处于独尊

文档评论(0)

zsmfj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