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传》到《史记》《春秋》笔法早期发展及其基本内涵.docxVIP

从《左传》到《史记》《春秋》笔法早期发展及其基本内涵.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左传》到《史记》:《春秋》笔法早期 发展及其基本内涵 摘要:作为《春秋》笔法的直笔传统,书法不隐”包含 据礼直书和据事直书两种,而《左传》是“书法不隐”由“据 礼直书”向“据事直书”的过渡。《史记》对《春秋》笔法 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为“实录”和曲笔,前者指文直、事 核、不虚美、不隐恶;后者指寓主于客、寓论断于序事、侧 笔。 关键词:书法不隐;据礼直书;据事直书;实录;曲笔 中图分类号:K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12)作为史学话语,《春秋》笔法对中国史书的著述产生了 深远影响。虽然从体例上说,《春秋》是编年史,采用编年 体,而煌煌“二十五史”采用的是纪传体。但纪传体却是从 编年体中演变出来的,如章学诚《文史通义?方志立三书议》 所言:“纪传正史,《春秋》之流别也;……马《史》、班《书》 以来,已演《春秋》之绪矣。” [1] (P572) 本文拟 以《左传》、《史记》为例,借窥中国史学传统早期发展演变 的历程,从而丰富深化中国史笔精神。 一、“书法不隐” ‘书法不隐”语出《左传?宣公二年》孔子论董狐:“董 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⑵(P1867) “书法” 是史官记事的法度;“不隐”是不加隐讳。“书法不隐”即 后人所谓直笔”,不仅史官应当遵循,当政者也要受其约 束。《左传?襄公二五年》记齐国崔杼派人杀死国君庄公后, “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 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 闻既书矣,乃还。” [2] (P1984) 由此可见,史官要 做到书法不隐”是很不容易的。不过,令人疑惑的是,为 什么孔子对董狐、齐太史、南史氏这样的良史”赞扬有加, 而自己却在《春秋》中大量运用“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 贤者讳”的“讳书”,也即后人所谓曲笔”呢?要从根本 上弄清这一问题,必须了解董狐书法”的前后原委。 “董狐书法”事关晋国大夫赵盾。由《左传?宣公二年》 相关记载可知,晋灵公实为赵穿所弑,而不是赵盾。董狐之 所以书“赵盾弑其君”,孔子之所以称董狐为“良史”,是 因为春秋时代,列国史官撰史,“不是记事实,序演进,而 是崇礼制,道名分。故取舍史事、选择书法,一准于 礼。” [3]换言之,董狐的“书法不隐”不是据事 直书,而是据礼直书。一方面,面对握有大权的赵盾,董狐 直书国君被弑,没有隐纬,表现出与齐太史、南史氏一样忠 于职守毫不畏惧的高贵品质,这是直笔;另一方面,董狐隐 去赵穿弑君的历史真相而直书“赵盾弑其君”,认为灵公之 死,罪在赵盾,是秉持礼法记事,这是曲笔。如《谷梁传》 解释说:“穿弑也,盾不弑。而曰盾弑,何也?以罪盾也。 共以罪盾何也?曰:灵公朝诸大夫而暴弹之 共以罪盾何也?曰: 灵公朝诸大夫而暴弹之, 观其辟丸也。 赵盾入谏,不听。出亡,至于郊。赵穿弑公,而后反赵盾。 史狐书贼曰:赵盾弑公。盾曰:天乎天乎,予无罪,孰为盾 而忍弑其君者乎?史狐曰:子为正卿,入谏不听,出亡不远, 君弑,反不讨贼,则志同。志同则书重,非子而谁?故书之 曰: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者,过在下也。” [2] (P2412) 也正缘于此,我们可以借用《论语?子路》所谓“父为子 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 [2] (P2507),而将其改 为“上为下隐,下为上隐,直在其中”。宋人魏了翁《春秋 左传要义》卷十三下第六条‘君亲之恶讳虽有例而无常准” 在举例分析《春秋》讳君与亲之恶后也总结道:“旧史有所 辟讳,圣贤因而从之,以通人事之理,故容有掩恶之 法。” [4]这应是符合当时实际的。以事论,子隐父 恶,下隐上恶,臣隐君恶是曲行;但以礼论,却是直道。董 狐等人的直笔就是上述观念指导下产生的。 与“董狐书法”极为相似的是《春秋?昭公一九年》所 载“许世子止弑其君买”。《左传》载:“夏,许悼公疟。 五月,戊辰,饮大子止之药,卒。大子奔晋。书曰:弑其 君。,君子曰:“尽心力以事君,舍药物可也。,” [2] (P2087) 《公羊传》解释说:“冬,葬许悼公。贼未讨, 何以书葬?不成于弑也。曷为不成于弑?止进药而药杀也。 止进药而药杀,则曷为加弑焉尔?讥子道之不尽 也。” [2] (P2324) 也就是说,许世子之所以被名弑 君,是因为止不尝药,未尽子道。这与赵盾之所以被名弑君, 是因为盾不讨贼,未尽臣道完全一致,故《谷梁传》将此两 者联系起来作结:‘于盾也,见忠臣之志;于许世子止,见 孝子之至。” [2] (P2412) 这样,为了昭示忠臣孝子, 史官就不得不牺牲一些事实而“据礼直书”。类似的书法, 在《春秋》中还有一些,无怪乎清代史学家赵翼叹道 在《春秋》中还有一些, 无怪乎清代史学家赵翼叹道: “使 无作传者之详其事,则首恶者不几漏网,而从坐者不宜覆盆 耶!” [5]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