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汉译琐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最后一课》汉译琐谈_七年级语文教案_范文先生网 ? ? 都德的《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中的精品,自1873年发表以来,曾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并常被选为中小学的语文教材,流传广泛,脍灸人口。小说的情节很简单,它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这样一篇小说,在开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近代中国,是很易引起共鸣的。 ?    ?   梁启超曾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认为,“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的功能,因此,他极力强调小说要以开通民智,改造国民思想品德为己任。这固然主要是针对创作小说而发,但可以说,近代文学史上的很多翻译作品也是以此作为自己的神圣宗旨的。 ?   《最后一课》被介绍到中国来,首先就是因为它的爱国主义。这可以从先后发表的几种译文上得到佐证:1913年1月发表的匪石译本将《最后一课》标明为“教育小说”,1915年5月发表的江白痕译本则标明为“爱国小说”,两者不约而同都强调了作品的爱国性质及其教育意义;此外,胡适的译本和江白痕的译本还分别对小说的篇名作了改动,胡译为《割地》,江译为《小子记之》,显然,译名强调的是对丧权辱国的刻骨仇恨。这些细节已颇能说明问题,但更值得引起注意的是,上述三种译本都非常郑重地在译文前加有按语,有的甚至还有跋语,这些“序跋”,更清楚地表明了他们翻译这篇小说的意图。 ?    ?   目前发表的《最后一课》的最初译本是由匪石翻译的,发表在1913年1月31日出版的《湖南教育杂志》2卷1期上。译者生平不详,以“匪石”为名者大约不会很多,故未知是否即南社成员陈匪石。据郑逸梅先生《南社丛谈》载,陈匪石早年曾留学日本,“庚辛之际,新学渐盛,他任课幼幼学堂,时以国家积弱之故,与列强国力外张之由,勉励学生,谓:‘学必有用于世,始名为学’。”从上述记载看,陈匪石从日文转译此作也是有可能的。其译者按语曰:“西历一千八百七十年,法兰西与普鲁士交哄,法人大败,普军尽据法之东境。明年,进攻法之巴黎,法人力竭不能御,乃为城下之盟,赠款五千兆弗郎,约合华银二千兆元,盖五倍于我国庚子赔款矣。赔款之外,复割阿色司、那恋两省之地与普。时文学大家都德目击其事,然伤之,乃托为阿色司省一小学生之语气,写割地之惨然,以激扬法人爱国之心。言虽鄙俚,含有精意。法国小学教师,咸定为课本,授之儿童云。”这篇按语言简意赅,既交待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又深深寄托了对法国的同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爱憎是很分明的。译文纯用白话,通俗明了,但对原作却略有删改,如“我”上学前在市政厅遇见铁匠及其徒弟的情节即被全部删去。一般来说,翻译作品,尤其是寥寥二、三千字的短篇小说,在当时很难引起什么反响,但匪石的译文发表后仅两月,即有人赋诗发表读后感,其诗名《〈最后一课〉题辞》,作者健铁,诗曰:“柏林书到意苍茫,汉麦先生辍讲章。四十年来求学地,知从何处话兴亡。凝神端坐睨诸生,忍泪念愁哭不成。祖国文章君识否,山残水剩最凄清。一声木铎日轮高,却怪先生新换袍。稚子亦知亡国恨,春风和泪看胡桃”(载1913年4月15日《湖南教育杂志》2:6)。 ?   诗作语气沉痛,但又不乏愤激,说明作品在当时深深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    ?   第二种译文是胡适翻译的。胡适于1910年7月考取第二届庚子赠款留美官费生,遂赴纽约康奈尔大学深造,《最后一课》即译于美国,于1915年3月发表在《留美学生季报》春季号上。据该报编者注明,胡适此译作曾刊登于上海某报,此说如属实,则胡译首次发表大约也在1913年左右,因为胡适译文后注有“民国元年九月记于美国”的字样,从时间上推算,发表之日当和匪石译本基本同时。此外,胡适的“译者按语”在内容上和匪石基本相同,甚至连造句遣词也大致吻合,这种雷同现象颇令人迷惑不解。胡适的翻译,素来删节极多,曾被人讥之为“胡译”。这篇译文在三种译文中也是删节最厉害的,大凡无碍基本情节的景物描写,人物语言等等均遭删节,以后曾有人在《洪水》杂志上引法文原作对胡适的这篇翻译大加指责。尽管如此,胡适的译文在语言上是比较规范的,在当时也比较受欢迎,1917年收有《最后一课》的(胡译)《短篇小说》(第一集)出版,至1940年累计重印多达21次,由此不难揆察胡适译作影响之大。 ?    ?   继胡适译本后,江白痕在1915年5月1日出版的《中华小说界》2卷5期上也发表了《最后一课》的译文。江白痕其人不详,他发表作品不多,偶尔在当时的报刊上能看到他的译作。他在译文前也加有一段按语,曰:“普法战争后,法人割亚尔萨斯、罗亨二州以和,而亚尔萨斯人常不忘其祖国,今观是篇,对于祖国文字三致意焉,法人爱国之情亦可概见。”文字之间,可以看出充溢着对祖国的眷爱,其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