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工程热力学总结 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应用,基本方法 研究内容: 1. 热-功转换的基本规律—主要Law I、II 2. 工质的热力性质 3. 提高热力设备效率的途径 研究方法:宏观方法 研究对象:热力系(系统) 开/ 闭,平衡/非平衡,单相/复相,单元/多元,热(冷)源/功源,绝热,孤立… 外界(环境)—系统以外的世界(关心:与系统有W、Q、m交换的部份) 边界(界面)—系统与外界的分界(实际存在的,或假想的) 分析: 1. 系统的状态/状态变化 2. 系统与外界的相互作用(能/质交换) 3. 以上二方面的联系 状态—热力系在某瞬间所呈现的宏观物理状况 状态参数—描述热力系状态的宏观参数 尺度量(定义于系统整体,可加) 强度量(定义于系统内某“点”,不可加) 比参数:尺度量与物质量的微商(具强度量性质) 状态参数的数学特征 基本状态参数:5个 压力 绝对压力,表压力,真空度,大气压力 温度 Law 0:若A-B、A-C分别处于热平衡,则B-C必处于热平衡 平衡状态—系统内及系统与外界之间的一切不平衡势都不存在,系统的一切宏观变化均停止 准平衡过程—过程足够“慢”,系统恢复平衡足够“快”,偏离平衡态不远 状态公理 N = n + 1 状态方程:反映系统状态参数间的依变关系 z = z(x, y), f(p,v,T) = 0 状态参数坐标图(表示状态及过程):p-v,T-v,p-T,T-s,h-s,p-h,h-d 过程量 vs 状态量 W、Q :过程量 准平衡过程:可用系统内部参数变化来计算W、Q Law I:收入=支出+储增 Law I:转换前后能量的总量恒定不变( W与Q 数量相当) Law II:能量的品质可以变( W与Q 质不等价) 状态参数U dU = dQ – dW 能量方程( Law I 表达式)及应用 闭系 Q = DU + W q = Du + w 开系稳流 q = Dh + wt wt = Dc2/2 + gDz + wnet 焓 h = u + pv (流动工质携带的能量) Law II:表述,理解,应用 热过程有方向性 共性(不可逆性):过程一旦进行,必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各种不可逆性彼此等效 实际过程不可逆 可逆过程(实际不可逆过程之极限): 1. 理想的/概念/实际不存在,但可无限接近(不可逆因素→0) 2. 过程进行后,不留痕迹(系统与其外界均可复原) 3. 内部准平衡(DT→0,Dp→0,…)+ 外部无耗散 卡诺循环,卡诺定理 克劳修斯不等式 状态参数S dS = dQ / T (1)定义 (2)计算:气体;固/液体 孤立系熵增原理 dSis≥0 (Law II —熵不守恒) 比较:dUis = 0 (Law I —能量守恒) 熵方程 dS = dSf + dSg,且 dSg = dSis≥0 (dSf = dQ / Tr) 有效能:能量中可能转换为功的部分 过程量中的有效能 W: Ex,W = W Q: Ex,Q = Q (1 – T0/T ) 系统具有(储存)的有效能(状态量) 闭系(U的有效能) ? =(U + p0V – T0S)–(U0+ p0V0 – T0S0) 稳流开系(H的有效能) Ex = (H – T0S) – (H0 – T0S0) 定T-V系统 F = U – TS 定T-p系统 G = H – TS 环境一定,有效能确定于系统状态。?、Ex 、F、G是状态函数 系统在过程中可完成的最大有用功=系统有效能的减量 闭系 Wu,max,1-2 = ?1 – ?2 = –( DU + p0DV – T0DS ) 稳流开系 Wu,max,1-2 = Ex1 – Ex2 = –( DH – T0DS ) 过程的有效能损失(= 孤立系的有效能耗散)Wl = T0Sg ≥0 实际过程有效能必有损失:指孤立系的有效能必有耗散 某一系统(储存)的有效能是可增可减的 热力学一般关系 依据:Law I、Law II + 状态函数的数学性质 ∴与热力学定律本身一样可靠 研究工质性质的意义 能量转换必须通过工质完成 发现新工质 研究工质性质的方法 理论分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