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碳纤维行业分析
在线红外测温仪的应用
PAN基碳纤维的制程
碳纤维出现
1959
开始应用于体育
开始应用于飞机
开始应用于工业
1971
1981
1992
2004
现在
1979 年,东京天文台的电波望远
镜采用 T300 碳纤维
碳纤维被应用于工业机器、船艇、建筑等
被应用于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波音和空客的主承力结构、土木工程等
大批量全面应用
1971 年,碳纤维地位获得认可
1968 年,美国金刚砂公司研制出酚醛基碳纤维
1965 年,日本群马大学制成沥青基碳纤维
1959 年,美国联合碳化公司以粘胶纤维为原丝制成纤维
素基碳纤维
1961 年,日本进藤昭男博士发明了聚丙烯腈基碳纤维
1972 年,鱼竿开始采用碳纤维
1973 年,高尔夫球杆开始采用碳
纤维
1992 年,为了生产应用于波音飞机
的碳纤维预浸布, Toray
在美国设立了分公司
1990 年,波音777 使用了碳纤维预
浸布
1982年,采用 T300 碳纤维作为货
物舱门材料的哥伦比亚号
航天飞机发射
1982 年,采用 T300 碳纤维制成零
件的波音 757、 767,以
及空客A310 完成首飞
PAN基碳纤维的制程
PAN 丙烯烃
聚合
纺丝
预氧化(空气中)
180℃-300℃
低温碳化(惰性气体)300℃-800 ℃
高温温碳化(惰性气体)
1000℃-1550 ℃
聚丙烯晴基碳纤维
原丝
石墨化(惰性气体)
2000 ℃-3000 ℃
PAN石墨纤维原丝
与机体复合
碳纤维复合材料
预氧化丝
沥青基碳纤维的制程
沥青
重整,精炼
熔纺
预氧化(空气中)
200℃-400℃
碳化(惰性气体)1000℃-1500 ℃
表面处理
沥青基碳纤维
沥青纤维
石墨化(惰性气体)
2000 ℃-3000 ℃
沥青基石墨纤维
与机体复合
碳纤维复合材料
氧化丝
2013-2014
ANNUAL
REPORT
预氧化
在1000℃-1500℃的惰性气体保护下进行化学反应以热缩聚反应为主,PAN分子链之间不断进行交联,缩聚等过程,六角碳网平面迅速成长,取向度提高,并最终形成由梯形结构逐步向乱层石墨结构转化的显微结构,并得到含碳量在90%以上的碳纤维
在2000 ℃ -3000 ℃的高温下进行,碳纤维中残留的氮,氢等非碳元素被进一步消除,C-C键重新分布,聚合物中非芳构化的碳的成分减少,转化为类似石墨层面的组织。 石墨化处理过程对碳纤维张良的影响不大,但能改善碳纤维中微晶体的大小,堆叠状态和沿纤维轴的取向性,获得更高含碳量和拉伸模量的石墨纤维。
预氧化丝在300℃-800℃的惰性气体保护下进行化学反应以热分解反应为主,纤维中的氮,氢,氧等非碳元素从稳定的聚合物中裂解出来。
PAN原丝在180℃-300℃的热空气中进行一定时间的热处理,使得PAN的线性分子链转化为耐热的体型结构,以便保证其在高温下不熔化不燃烧,碳化时保持纤维形态
低温碳化
高温碳化
石墨化
在线红外测温仪国外已应用
中国待开发
在线红外测温仪国外已应用
中国待开发
在线红外测温仪国内外都在应用
在线红外测温仪国内外都在应用
红外测温仪
在碳纤维制程中的应用
碳纤维大/小丝束市场状况
中国大陆 16%
日本 54%
东丽 28%
东邦 15%
三菱 11%
韩国4%:
晓星2%
泰光2%
中国台湾 台塑 10%
土耳其阿克萨 4%
美国 12%
赫斯 9%
氰特 3%
全球碳纤维市场是个高度垄断的市场,生产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德国,韩国等少数发达国家以及台湾和土耳其等地。主要厂商为日本东丽(Toray),东邦(Toho),三菱人造丝(MRC),美国的卓尔泰克(Zoltek),赫斯(Hexcel),氰特(Cyteck),德国的西格里(SGL)和台湾的台塑料(FPC)。
日本东丽,东邦,三菱人造丝是全球碳纤维生产的主要力量,约占全球有效产能的40%,三家主要以小丝束碳纤维产品为主,约占全球小丝束产能的60%。东丽收购Zoltek成为全球小丝束和大丝束最大的供应商。
由于中国、土耳其和韩国等新兴国家碳纤维产业的崛起,三家企业在小丝束碳纤维市场的份额已由前几年的约 70%下降至 55%。
碳纤维未来产能/需求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