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胃肠道pH值的影响 胃排空速率的影响 食物的影响 血液循环的影响 第三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胃肠道pH值的影响 胃液pH通常为1~3,空腹为1.2~1.8,食后可增至3或更高,十二指肠的pH为4~5,空肠的pH为6~7,大肠的pH为7~8。 大多数药物属于有机弱酸或弱碱,其吸收多属于被动扩散过程。 弱酸性药物在胃液pH下主要以非离子型存在,吸收较好;而弱碱性药物在肠液pH下非离子比例大,吸收较好。 胃空速率的影响 胃内容物经幽门向小肠排出称胃排空。 单位时间胃内容物的排出量称胃空速率。 药物以小肠吸收为主,而胃空速率反映了药物到达小肠的速度,故对药物的起效快慢,药效强弱和持续时间均有明显影响。 当胃空速率增加时,多数药物吸收加快。但有部位特异主动转运的药物如维生素B2等的吸收量可能降低。 胃空速率增加,对在胃中不稳定的药物和希望速效的药物更有利。 影响胃空速率的因素 食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胃内容物的粘度、渗透压 食物的组成 药物的影响 循环系统的影响 血液循环加快,胃血流能增加,使药物吸收增加。如饮酒能加快粘膜的血流速度,从而增加巴比妥类催眠药的吸收。 胃肠分泌物及粘膜代谢物 胆汁中的胆汁酸盐对一些难溶性药物能起到增溶作用,有利于吸收 二、药物的理化性质对吸收的影响 解离度与脂溶性 药物的溶出速率 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THANK YOU SUCCESS * * 可编辑 解离度与脂溶性 生物膜为脂质双分子层,脂溶性越大越容易通过生物膜被吸收。 未解离的有机弱酸和有机弱碱脂溶性比解离型大,较易吸收。解离度越小,越容易吸收。 1、解离状况 消化道吸收部位的药物分子型比例是由吸收部位的pH和药物本身的pKa决定的,其关系可用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表示 弱酸性药物:pKa-pH=lg(Cu/Ci) 弱碱性药物:pKa-pH=lg(Ci/Cu) Cu:未解离型药物的浓度 Ci:解离型药物的浓度 由上式可以看出: 对弱酸性药物,pH下降(pKa>pH),非解离型药物增加,吸收增加; 对弱碱性药物,pH升高(pKa<pH﹞,非离子型药物增加,吸收增加。 2、油/水分配系数 有些药物口服后,即使以大量的非离子型状态存在,有时吸收仍然不良,原因是分子本身脂溶性差。药物的脂溶性在体外可用分配系数表示。 油/水分配系数是指在有机溶媒中的溶解度与在水中的溶解度的比值。 药物的溶出速率 固体制剂→崩解→溶解→吸收 溶出速度是难溶性药物或溶解速度慢的药物吸收限速的过程; 药物的溶出速率可用Noyes-Whitney方程来表示: dc / dt = kSCs dc/dt:溶出速率; S:固体药物的表面积; Cs:固体药物的溶解度; k:溶出速率常数 影响溶出速率的因素: 溶解度:成正比 粒子大小:粒径越小,表面积越大,溶出越快。 晶型:稳定型亚稳定型无定型 溶剂化物:水合物无水物有机溶媒化物 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的影响 某些药物由于受胃肠道的pH或消化道中的细菌及其内皮细胞产生的酶的作用,往往会降低或失去活性而不能口服给药,只能采取注射或其它给药途径。 例如青霉素在酸性环境下易水解,因此一般情况下不能口服给药。 利用包衣制剂能防止某些胃酸中不稳定的药物的降解或失效,制成药物的衍生物或前体药物也是有效的方法之一。例如氨苄青霉素比青霉素在酸性环境下稳定。 三、药物剂型与给药途径对吸收的影响 (一)剂型因素: 口服剂型生物利用度高低顺序: 溶液剂混悬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包衣剂 (二)制剂处方因素 1、赋型剂 2、增粘剂 3、络合物与络合作用 4、吸附剂与吸附作用 5、固体制剂中药物和辅料的理化性质对吸收的影响 6、表面活性剂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7、包衣制剂的特性与吸收的关系 (三)制剂制备工艺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1、混合方法 2、制粒操作和颗粒 3、压片时的压力 溶液剂 溶液的粘度、药物的溶解度、溶剂 混悬剂 药物颗粒大小、晶型、附加剂、粘度等 颗粒剂 粒子大小、溶出速率等 胶囊剂 药物颗粒大小、晶型、附加剂等 片剂 辅料对片剂崩解和溶出的影响 四、促进药物吸收的方法 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增加药物的表面积 加入口服药物吸收促进剂 第四节 药物的分布、代谢、排泄 一、药物的分布 概念: 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由循环系统运送至体内各脏器组织的过程。 分布意义: 药物在作用部位的分布,是药物治疗效果产生的基本条件;药物在体内的蓄积和某些部位的分布,是药物毒性产生的重要原因。 表观分布溶剂(V) 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之间的比值。 测定任一时刻血药浓度可以计算体内药物量; 评价体内药物分布的特性 药物主要与血浆蛋白结合时,表观分布容积真实分布容积 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1简约招聘Word海报(3).docx VIP
- 耀才证券金融港股贝塔下的LocalKing,蚂蚁要约收购打开成长天花板.pdf
- 2025统编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全册)每课知识点(附目录).pdf VIP
- 技友电动螺丝刀中英文彩色说明书幻灯片.pdf VIP
- A4作文格子纸(800字) .pdf VIP
- 部队食堂饮食保障社会化服务 投标方案【图文方案】(技术标246页).doc VIP
- DB41_T 2615-2024 山桐子育苗技术规程.docx VIP
- 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docx VIP
- Braden压力性损伤评分表详解小讲课护理课件.pptx VIP
- wps初级考试题及答案.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