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凉茶品牌建设看文化传承.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凉茶品牌建设看文化传承

从凉茶品牌建设看文化传承   在   广州的一家凉茶店前,一名路人驻足,哑着嗓子向老板买了一支凉茶,老板细心地将凉茶热好,并嘱咐他先喝一半,过4个小时再喝剩下的一半。   2006年,凉茶“申遗”成功,凉茶标准推出,使广东凉茶迎来首个高速发展期。当年凉茶产销量达到350万吨,首次超过可口可乐在中国内地的销量。作为“非遗”,凉茶承载了哪些历史故事?它是如何重新定位,走上商业化发展的道路?它的成功,对于其他文化品牌又有何借鉴之处?   从药饮到茶饮:走入寻常家   公元306年,东晋道学医药家葛洪来到岭南。由于当时瘴疠流行,他研发了岭南文化底蕴深厚的凉茶,其配方世代相传。   数百年来,林立于广东、香港、澳门的凉茶铺,形成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风景线。凉茶独特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具有持久的扩张力,这是目前世界上任何饮料都无法比拟的优势。   例如,“宝芝林”因黄飞鸿早就饮用响誉海内外;“王老吉”的创始人王泽邦被称为“药侠”,与慈禧太后、洪秀全、林则徐等历史人物及事件紧密相连;名扬中外的“李众胜堂”药店的著名产品保济丸,远销东南亚、美国和加拿大等地。凉茶配制技艺以家族世袭传承下来,已有数百年历史。   传统凉茶铺所售的凉茶各有特色,一般都标明自己的品牌。其装饰古朴典雅,多在柜台上摆两个葫芦形的大铜壶,金光闪闪,招徕顾客。而且由于材料的药性繁多,外人很难学会其制法,所以很多创业多年的凉茶铺都是代代相传,以世袭的方式经营。凉茶的出售有3种形式:第一类是专门制作成的大小包凉茶成药,批发给中药店经销,由顾客买回自己煎服或用开水冲饮;第二类是在车水马龙的道路两边贩售已经煲好的现成凉茶;第三类是个体摊档向中药店购回“凉茶包”,经过加工煎制,然后以瓷碗或水杯盛载出售。此外,还可在街头随处见到一些老弱妇孺,以流动的形式向路人兜售云雾茶、银菊茶、五花茶等。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种凉茶冲剂及软包装应运而生,如神龙凉茶、夏桑菊茶等,成为许多家庭必备的日常饮料。饮凉茶是广东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已成为当地饮食文化的一个特有标记。   因此,广东凉茶当之无愧是凉茶文化的代表。凉茶对于广东人,可以说是“生命源于水,健康源于凉茶”。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中药学博士生导师黄兆胜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称:“岭南民间有云广东三宝:烧鹅、荔枝、凉茶铺。”   以王老吉为代表:商业化之路   梁启超在1898年至1903年间往美国旅游,期间著有《新大陆游记》,文中记载道:“有所谓‘王老吉凉茶’者,在广东每贴铜钱二文,售诸西人,或五元十元美金不等云,他可类推。”   一句“怕上火,喝王老吉”的广告语,凸显出王老吉凉茶――这款颇具传奇色彩的普通凉茶在当今市场上的独领风骚。2006年,在“中华老字号品牌价值百强榜”排序中,王老吉排行第五,品牌价值达22.44亿元人民币。同年,包括王老吉在内的18个凉茶品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那么凉茶是如何走上商业化道路的?   在上世纪80年代,虽然广东人有喝凉茶的需求,但多是家庭自制凉茶,没有形成产业,而凉茶铺的经营更是处境堪忧,远比不上新中国成立前的繁盛。具有“凉茶大王”之称的斑砂凉茶创始人黄振龙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有十几家分店,而80年代后则没有再继续经营。王老吉也就是当时的羊城药业,也没有再从事凉茶生产。市场上虽然还有一些凉茶铺,但由于没有相应的政策出台,管理部门无法界定凉茶是属于药品类还是保健品类,有心发展凉茶的经营者很难申报并领取到相关的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所以凉茶只能在灰色地带发展。长此以往,凉茶的制作技艺、配方和术语不出几十年就会销声匿迹。许多已经消失了的文化都揭示了这样一个规律:从边缘走向主流,再被新的文化冲击然后退出历史舞台。当时的凉茶正是处在最后的挣扎阶段。   1997年,国家标准《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的出台,将凉茶定位于保健品类食品,随后,广东各地卫生局又于同年陆续出台了《凉茶销售卫生管理办法》。有了政策的指导,一些资本开始流向凉茶行业。这也是为什么黄振龙和加多宝集团差不多都是在1997年前后开始投资生产凉茶。广东凉茶从此正式走上了商品化和产业化的道路。   可见,凉茶之所以能够复兴,就在于凉茶的商品化、产业化经营和生产技艺的革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很多人会陷入一种误区:认为保护的重点就是这些文化、技艺、风俗习惯之类的“非物质”的东西,往往对文化的载体不够重视。其实这是对非物质文化的新一轮破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载体不在了,这些“非物质”还如何去保护传承呢?   非物质遗产保护过程中还有一个误区就是追求原生态、手工制作,好像“沾”上机器就是不够格的表现。之前,凉茶主要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茶包、茶块等半成品性质的,另一种是水碗茶。无论是哪种形态,制作过

文档评论(0)

bao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